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初三清晨,天尚未大亮,大唐宰相武元衡便出門上朝,剛剛走出靖安坊東門,就被躲在暗處的刺客射滅燈籠——這是一次有預謀的刺殺,在極短的時間內,這位來自洛陽的宰相喋血京城街頭,成為唐朝第一兇殺案的最大受害者。
一
上篇說到,武元衡在西川執政7年,政績卓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被召回京城,繼續擔任宰相。
武元衡回朝之后,讓他頭疼的還是那個“藩鎮問題”。原來,唐朝實行藩鎮制度,藩鎮節度使是地方上的最高軍政長官,擁有“父死子繼、自辟僚屬、財政自治、掌控軍隊”等多種權力。各個藩鎮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經常爆發戰爭,直接導致中央政權的弱化和地方政權的坐大。
藩鎮制度自古就有,設置的初衷是為抵御外敵。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后,開始大規模設置節度使,使其集軍權、政權、財權于一身,還可自己任命副手和幕僚。這樣一來,節度使很容易培植親信和自己的勢力,最終不服管束對抗中央,“安史之亂”就是一個例子。
奇怪的是,唐王朝在吸取“安史之亂”教訓時,又鉆進另一個死胡同:為抵御和牽制像安祿山這樣的邊防節度使叛亂,竟把藩鎮制度擴展到內地。于是,在今河南﹑江蘇﹑湖北這樣的內陸地區,也出現了節度使﹑防御使等大小軍鎮割據勢力。他們逐漸坐大,不服中央管制。
德宗李適執政后試圖削藩,但措施失當,反而引起節度使起兵叛亂,弄得他兩次逃亡避難。后來朝廷勉強平定了叛亂,但再也無力控制藩鎮勢力了。德宗無奈,發布《罪己詔》,聲明不再約束藩鎮。
德宗、順宗之后的憲宗(李純)皇帝態度卻很強硬,上臺第二年便拿藩鎮開刀。他采取的辦法不是下文件,也不是撤換地方長官,而是直接動武討伐。
憲宗皇帝為什么這么強硬?原來他身后站著武元衡——“老武”對待“壞藩鎮”的方法是直接“動武”,在這方面他是有名的強硬派。
二
早在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憲宗就在李吉甫、武元衡的建議下,派大將高崇文平定了西川節度副使劉辟的叛亂,這對藩鎮有極大的震攝作用,節度使人人自危,紛紛要求脫離地方入朝做官。當時的鎮海(浙江)節度使李锜,迫于形勢于這年九月請求入朝。憲宗明知他不是真心入朝,但還是準了他的請求,并拜其為右仆射。
這時的武元衡剛擔任宰相8個多月,皇上已和他談過話,讓他當年10月去擔任西川節度使。按說這時他本該在家準備行囊,不必來管李锜入朝不入朝的事情了。但他看出李锜本無歸順朝廷之心,就以國事為重,提醒皇上提防此人,必要時采取強制手段。
果然,李锜又打來報告,說自己已經準備入朝,但突然病倒了,一時還不能進京。憲宗很生氣:這個李锜怎么出爾反爾?于是他征求大臣意見,看咋辦。大家意見不一致,有同意李锜延期入朝的,也有不同意的。武元衡認為:李锜這是戲弄朝廷,他必須按期入朝!他還說,這不是他入朝不入朝的問題,更是地方聽從中央,還是中央聽從地方的原則問題。
憲宗贊同武元衡的意見,下詔敦促李锜馬上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