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一個婀娜的身影,披戎裝、攜戰刀,自李世民身后走出:“諸位將士——”
虎背熊腰的甲士們,起先一愕,繼而熱血沸騰:秦王妃!
這個出人意料的女性的聲音,在冷酷的政治決戰中,迅速溫暖了冰冷的鎧甲。她親自慰勉每一位即將和丈夫并肩血戰的將士,然后翻身上馬,到玄武門去!勇敢地去面對丈夫的選擇。
在玄武門,他們贏得了天下。
兩個月后,李世民登基;稱帝13天后,秦王妃成為長孫皇后。
一代名將為女提親
長孫,是一個鮮卑族皇室的姓氏。歷經北魏、北周和隋三代,到長孫氏出生時,她的父親長孫晟,依然是聲名顯赫的一代名將。在突厥大汗面前,他挽長弓、射雙雕、聲如霹靂,令人聞風喪膽,從此有了驚天動地的名號——“霹靂堂”。
不過,霹靂父親卻干了一件有趣的事:倒提親。
而提親的理由更有趣:親家母。
原來,李世民的母親,在年幼之時,曾向她的舅父、北周皇帝周武帝進諫,一時轟動長安。過了幾十年,長孫家對此還念念不忘,有其母必有其子,先下手為強,把二公子李世民定了再說。
這本是一場充滿喜劇色彩的聯姻,卻因長孫晟的驟然辭世,變得凝重起來。8歲的小長孫,和哥哥長孫無忌,被異母兄弟趕出了家門。未來的大唐皇后和大唐宰相,過起了寄居舅舅家的生活。
盡管舅舅悉心撫養,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段歲月,足以令“十三為君婦、羞顏未嘗開”的長孫,擁有了周旋于李家的早熟智慧。
一個志在奪取天下的家族,一個嫻熟政務但兵權旁落的太子大哥,一個在立嫡和立賢之間態度曖昧的皇帝父親。這一切,常年征戰在外的李世民顧不上了,他把問題統統留給了妻子。
為了避免走到兄弟相殘的最后一步,年輕的長孫氏付出了最大的誠意。
她盡心竭力地孝順李淵,博取父皇的歡心;她設法在深宮中走動,消除父親寵妃對丈夫的排斥;她周旋在妯娌之間,彌合兄弟的裂痕。
可一切努力,終歸徒勞。當武力解決成為唯一道路,以柔和著稱于史的長孫氏,沒有阻攔李世民。相反,她備好了鎧甲和戰馬,跟著丈夫走到了玄武門。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殘忍的一次皇權之爭。但正是它的血跡,開啟了最燦爛的貞觀時代。不僅如此,長孫氏在玄武門慰勉將士的身影,還開啟了盛唐時代里,一個柔美莊重、激蕩人心的政治形象——長孫皇后。
政治諫言潤物無聲
“長孫皇后”四個字,正如“貞觀之治”一樣,是有力的政治象征,君明臣賢、文治武功;春風和睦、親切包容。
這種愉快的盛世,需要宮廷生活的樸素和政治生活的納諫如流。長孫皇后,正好完美而巧妙地奉行了這兩點。
在她持掌的后宮里,嬪妃子女,莫不簡樸。有一次,太子李承乾的乳母,想給東宮添些擺設。長孫皇后說:太子只需要擔心自己沒有品德和好名聲,哪里需要擔心沒有好器具。
但到了長樂公主的嫁妝上,情況就沒這么簡單了。李世民一心想讓女兒風光大嫁,魏征卻較起了真:長樂公主的嫁妝怎能越過姑姑永嘉公主。李世民暗自悶笑:我做天子的,偏愛一個女兒還要你管。回到后宮,他忍不住把魏征的大驚小怪當作趣聞,告訴皇后。長孫皇后笑而無語,卻記在了心里。在她的安排下,女兒只得到簡單的嫁妝。魏征卻收到皇后贈送的400匹絹、400緡錢。
但魏征實在不會看領導的臉色。終于有一天,李世民惡狠狠地對妻子喊,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一言不發,直到他牢騷完畢,才退了下去。片刻之后,換了朝服,款款走來,鄭重地道賀:“古人說‘主明臣直’,今日魏征的直言,正是因為陛下的圣明呀。”
這一幕為后世津津樂道。它恰如其分地體現了長孫皇后的母性和妻性——魏征得到了庇護,李世民得到了提醒。這就是男權政治中溫柔的力度。
隨后的1000多年里,我們并不缺少魏征這樣的直臣,但失去了長孫皇后的母儀天下。在國即是家、君即是父的制度下,少了柔和的女主人,君父和臣子便沒有了緩沖,歷史再沒有重現過貞觀的和煦。明白這一點,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長孫皇后所代表的政治訴求。
除了魏征,另一個大臣的名字,也與她息息相關,那就是長孫無忌。
當長孫氏親眼目睹了玄武門的兄弟相殘時,她必定已經明白,無論同赴玄武門意味著怎樣的結發之情、夫妻之義,丈夫已是生殺予奪的皇帝了。
因此,盡管李世民和小舅子長孫無忌十分投緣,要讓長孫無忌出任宰相,她卻堅定地說:“不!”長孫家的兒女不能重演漢代呂、霍的悲劇。
李世民的熱情兜頭澆滅,他頗覺委屈:我重用無忌是因為他的才干,你干嘛要想到“外戚”上去。眼看丈夫固執起來,長孫皇后轉而勸說自己的哥哥。貞觀二年,李世民終于架不住這兄妹倆的輪番請辭了,同意了長孫無忌的辭呈。
在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相繼逝世之后,身為托孤重臣的長孫無忌,果然和他的親外甥、繼位之君李治,走到了國舅權重、皇權式微的老路里,不得善終。所以不難想象,如果沒有長孫皇后的堅決請辭,長孫無忌的畫像,還能不能在李世民的凌煙閣里,高懸于功臣之首。
合葬昭陵千古留情
歷史上,聰明的長孫皇后,從未留下“干政”之名。相反,她對政治的巧妙融入,備受后世推崇。除了庇護惹丈夫生氣的臣子,一般政務,她俱不過問。即使李世民詢問于她,她也笑而不答。
她長久地站在李世民身后,于深宮之中,堅守一個妻子的角色。
那一年,李世民突患重病,岌岌可危。長孫皇后衣不解帶,親自照顧。一日,李世民發現,她的衣襟上系著一瓶毒藥。面對丈夫震驚的目光,長孫皇后只輕輕道:“若有不諱,義不獨生。”
貞觀八年,隨皇帝巡行九成宮時,長孫皇后的身體已十分虛弱;貞觀九年,太上皇李淵逝世,她操持葬儀;貞觀十年,諸子封王,她操持行裝病情一誤再誤,回天乏術。
病榻之前,太子李承乾流淚道,就讓兒子去請父皇大赦天下、拜佛求道,給母親祈福吧。長孫皇后斷然拒絕了,“不可為我一人擅動天下法度”。
此時,她關心的只有一件事情。賢能的老宰相房玄齡,因為一點爭議失去了李世民的歡心,賦閑在家。她要用僅剩的時間,再替房玄齡求求情。
對于身后事,她也向李世民做了交待:不要讓長孫家的人身居要職,就是對她的保全。不要操辦她的葬禮,就是對她的愛護。
說完,帶著對貞觀朝的無限眷念,她長逝于立政殿。此時,她僅僅36歲,貞觀盛世也僅僅走過10個年頭。
生性奔放、情感外露的李世民,無法掩飾巨大的悲痛。他為長孫皇后取“文德”二字為謚號。5個月后,按照妻子的遺言,在長安附近,依山為陵,簡單下葬,定名“昭陵”。
此后的13年間,李世民常常站在皇宮的高臺上,向著昭陵方向眺望。即使魏征對此又“看不慣”了,但皇帝在這件事情上,堅決不肯納諫。他的后宮,再也沒有冊立第二位皇后,死后,亦合葬于昭陵。
而對于唐朝的大臣們來說,長孫皇后的過早離世,意味著一個政治象征的消失。多年來,她的“潤物細無聲”,和朝堂上的房謀杜斷、魏征直諫、戰場上的李靖戰功,具有等量齊觀的歷史意義。那是細節里表現出來的大氣,標志300多年動蕩時代真正的結束。
這就是貞觀。
李世民以他的天資縱橫,吸引文臣武將,為一個燦爛的前景而奮斗。但貞觀之治的靈魂,卻是長孫皇后——她把國家置于親切、溫暖的包容之下,成為整個貞觀時代背后的女性。【原標題:長孫皇后貞觀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