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轘轅關,許多人都津津樂道,因為它是古代扼守洛陽東南,通往江淮道路的惟一門戶,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古轘轅關與207國道只有一山之隔,如果沒有當地人做向導是很難尋到的。說到古轘轅關,不得不先說一說大小崿嶺口。
先說小崿嶺口,這是宋代時期偃師知縣馬仲甫雇工所鑿,人稱小崿嶺口,也叫新轘轅關。1936年修建的舊十八盤公路和1984年重修的新十八盤公路就交匯于小崿嶺口。它兩旁的嵩山上樹木蔥郁,南邊崖壁上有三個石窩,當地人把它叫做安陽宮。相傳是三個女子用剪刀在石壁上挑挖出來的。與此地一山之隔的山北還有一個大崿嶺口,道路已廢,但仍遺存一道石拱關口,那才是古轘轅關。
古關用青石堆砌而成,刻有“古轘轅関”四個大字,一個高約5米、寬3.6米的石拱門正居其中。南北兩座大山夾峙,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如今雄偉的古關沉默了,而關上卻建成了萬佛殿、安陽宮、九蓮宮等廟宇。
據安陽宮守廟的老人講,轘轅古關的開辟,能上溯至大禹治水的時代。原來大禹化熊開山就在古轘轅關這里。雄關漫道已閱五千年,如今山南神話傳說的啟母石還在。古關上原有的一對石獅子現收藏于緱氏唐僧寺。由公路建設紀念碑處往下退走百米,路邊一條三米寬的石路凸凹不平,這條路就通往古轘轅關。現在已行人罕至了。附近有 “劍引泉”。相傳劉邦攻秦時,經過轘轅古關,人困馬乏,軍中缺水,便把劍插進崖壁,水如泉涌。
古轘轅關被譽為遠古華夏第一道文明曙光向南散播的關口。到春秋戰國時,古轘轅關成了東接齊楚,西連秦晉的隘口。秦漢時期,古轘轅關更是連接中原與南方的交通要沖。漢武帝中岳封禪,開鑿山路,然后登上了萬歲峰。東漢末年設立函谷、伊闕、大谷、轘轅等八關校尉,而古轘轅關是八大關之首。女皇武則天屢次嵩山封禪也經此古關,山下的“參駕店”村正是因此得名。這是古轘轅關開鑿整修規模最大的時期。這條轘轅古道已被歲月磨蝕得坎坷不平,似是遠古的筋骨,讓人震撼。關外麥苗青青,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