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同盟煤礦區遺址
地處德國西部魯爾區的關稅同盟煤礦區遺址,上世紀末因煤炭產業衰落關停后,歷經數十年發展,如今已成功轉型為地區文化商業中心。記者日前走訪當地,了解德國在工業遺址保護與開發方面的理念及做法。
煤礦區遺址位于埃森市北郊,由1849年以來投產的1、2、8、12號礦井和煉焦廠構成,占地約100公頃,內含65棟建筑、200多臺設備、2.7公里長的礦石傳送帶和13.2公里長的運輸管道。
走進遺址大門,只見鋼架結構搭配紅磚外墻的廠房綿延成片、氣勢恢宏,建筑師當初按對稱性和幾何學原理進行的規劃設計,今日看來仍然具有極高的審美和實用價值。
20世紀后半葉,隨著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優勢逐漸喪失,加上來自廉價供應國的競爭,魯爾區的煤炭工業開始走向衰落。1986年,12號礦井成為埃森最后一處關閉的礦井,煉焦廠也在1993年完全停產。
2001年,埃森煤礦區遺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它見證了煤炭業在過去150年作為當地支柱產業的興衰,是現代包豪斯建筑風格融入工業生產的典范。
沿著煤礦區遺址的“回憶小道”參觀路線,游客可近距離接觸礦區內部地上設施。采煤、運煤、篩煤、洗煤等煤鋼時代火熱的生產場景,都能通過多媒體特效得到重現。
此外,游客還能在遺址內獲得極富現代感的游覽體驗:大量空置廠房近年來吸引了各類文創藝術中心、展覽館、工作坊等在此落戶。以享譽現代設計領域的紅點博物館為代表,這些機構每年在遺址內輪番舉辦各類展覽演出,與配套入駐的特色飯店、咖啡廳一起,為遺址積聚了大量人氣。原本面臨衰敗命運的工業遺址因為文化、藝術和商業的注入,重新煥發出了生機和活力。
目前負責煤礦區遺址管理和運營的是成立于1998年的關稅同盟基金會;饡l言人德利婭·伯施告訴記者,“通過開發進行保護,是我們處理這片工業遺址的長期思路”。沒有開發改造,就不可能吸引商家入駐和游客前來,未被拆除的工業遺址就只能繼續荒廢衰敗。
根據基金會提供的數據,1990年至2015年間,歐盟、德國聯邦政府、北威州政府、埃森市政府、地區機構魯爾區聯盟等為煤礦區遺址的維護和改造共計投入約3.245億歐元(約合24億元人民幣)。
如此大規模的投入是否值得?伯施對記者解釋說,一方面,工業遺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不能簡單以金錢衡量,另一方面,煤炭工業區遺址作為魯爾區昔日工業全盛時期的代表,其成功轉型對區域內其他工業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
數據顯示,目前煤礦區遺址已有39家來自文創藝術領域的商戶入駐,提供約950個就業崗位,每年吸引約150萬游客參觀。
伯施強調,工業遺址開發與保護是一項長期工程。除了北威州政府每年約600萬歐元(約合4422萬元人民幣)的固定撥款,前述資金大都屬于針對遺址特定項目改造的一次性投入,而僅靠政府撥款,并不足以將規模龐大的保護與開發工程繼續下去,為此,基金會還通過銷售門票、出租廠房和引進投資等多種方式維持遺址的日常運作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