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明珠算一直到幾十年前,算盤一直都是中國人重要的工具,打算盤是財會人員必備的技能。然而,隨著電子計算器的出現和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珠算迅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非但被清出了小學教材,就連會計專業的學生也基本不再學習。
然而,隨著珠算的申遺成功,竟然有很多人試圖改變這種局面,比如在新浪網進行的調查中,設置了“建議珠算重回小學課堂”的選項,22.3%的人對此表示了支持。中國珠算心算協會的負責人則表示,希望珠算成功申遺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揚與保護珠算文化的行列中來”。
珠算申遺成功固然可喜可賀,但也必須看到,作為一項實用技術,它的確是過時了,被淘汰是一種必然。所以,將這次申遺成功看做對既往中華文明的一個“標記”,應該更靠譜些,所謂“弘揚與保護”的企望顯然不合時宜。這就好比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一樣,雖然當時無比先進,在歷史的進程中貢獻無比巨大,但如果現在仍然死守著不肯改,便是抱殘守缺,迂腐透頂。
再回到珠算來說,國人一直利用這一計算技術近兩千年,這一現象是否值得自豪甚至都是值得討論的。學過計算機簡史的都知道,珠算雖然算是一項不錯的計算技術,但遠不能是最好的。在國人滿足于珠算期間,西方人一直在努力改進計算技術:17世紀,法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帕斯卡發明了機械式加法器,然后德國數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慈發明了可進行完整四則運算的通用計算機;19世紀,英國數學家巴貝奇發明了可以編制數表的差分機;上世紀,英國數學家阿蘭·圖靈提出了“圖靈機”的概念,正是這一概念直接促進了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我想,即便我們的珠算技術很完美,也不該讓其遮蔽了人類文明史上的這些成就。而如果忽略了這些,卻故步自封,沾沾自喜于珠算的申遺成功,甚至在計算機技術已經發展到“云計算”水平的今天,還仍然試圖在小學中恢復珠算教學,那就是把“非遺”當成了甩不掉的包袱,好事也變了壞事。(郭之純)(原標題:評論:莫讓“非遺”成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