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珠算據說有1800多年的歷史,曾以“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的身份享譽四海。但隨著電子計算呼嘯而來,珠算毫無懸念地退出了歷史舞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珠算開始淡出中小學課堂,并在教育部2001年頒布《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后正式被取消,F如今,商家柜臺早已難覓算盤的蹤影,“一下五去四,二下五去三,一去九進一,二去八進一”等珠算口訣也已成遙遠的絕響。
在計算機被發明之前,珠算確實是一個表征人類文明的符號,但它在電子計算時代逐漸沒落,完全在人們的意料之中,F如今,珠算推廣的主要對象只剩智力缺陷兒童、老人等邊緣群體,某種程度上也算是社會理性選擇的結果。
事實上,現代化進程本身就是對傳統進行再確認與再選擇的過程,珠算的沒落是新舊更迭的必然結果——在人類文明演進的歷程中,總會有各種更便捷、更智能的工具不斷被研發出來,那些不再順應時代潮流的舊物則逐漸湮沒在時間里,這樣的過程幾乎是不可逆的。珠算技藝越來越小眾并成為歷史,并不是一件值得大驚小怪的事,在它之前,早已有數不清的古老發明僅留存于文字記錄之中。
從這個角度來看,指望通過申遺來實現珠算“復興”是不現實的,就連讓珠算課程重回課堂也幾乎沒有可能。從某種意義上說,申遺這個動作本身就帶有悲情色彩——那些具有生命力和傳承價值的傳統文化,根本無需通過申遺來加冕;反倒是順利走完申遺程序的傳統文化,基本都離成為名副其實的“遺產”不遠了——珠算申遺成功,頂多是在文化層面對珠算的歷史地位進行最后一次“認證”。
不過,申遺成功雖不能讓作為計算工具的珠算重歸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卻能為珠算文化傳承注入一些積極的可能性。至少在政府保護的層面,會改變以往“師出無名”的困境——從日本、韓國以及臺灣地區的經驗來看,在傳統文化保護方面,政府層面的扶持和推動至關重要,申遺能夠促使一些相關的保護項目立項。
與此同時,申遺可能進一步激活珠算在作為一種課外技能的潛力,進而讓珠算與更多年輕人產生交集。絕大多數課外技能都不是以實用性見長,而是以益智開發和邏輯訓練為噱頭,珠算無疑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選擇。申遺成功后,少兒培訓市場和家長對珠算的興趣有可能增加,這在客觀上也有助于延續珠算的生命。(湯嘉琛)(原標題:評論:申遺成功無法阻止珠算成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