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百度和google,輸入“留余”兩個字,大量的話題、新聞和資料撲面而來。僅百度上相關新聞就有約27200篇。“留余”,這一傳統文化的瑰寶,正在網絡內外形成關注、研究和實踐的熱潮,在海峽兩岸三地廣為流布,在很多地方已經逐步成為一種共識、一種行為準則,演化成一種耐人尋味的文化現象。
一本啟迪深遠的人生大書
留余思想,作為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最早可上溯到先秦時期。《易經》中講,“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乎人乎!”《道德經》第九章指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些源自人類文明軸心期的深長智慧,蘊含著適可而止、留余忌盡的道理,深刻闡釋了留余是作用于世道人心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自然規律,至今仍指引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南宋士人王伯大的《四留銘》,則因對留余思想更為生活化、具體化的解讀,使留余思想廣為流布,為更多的人感知。
《四留銘》曰:“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在歷史上,鞏義康百萬、蘇州潘世恩、梅州張資平等世家望族都建有“留余堂”,將“留余”作為昌家興業修齊治平的家訓。康百萬莊園中的“留余匾”,因與其家族興盛12代400多年的傳奇息息相關而廣為人知。古往今來,“留余”受到許多有識之士的青睞和推崇,如明代士大夫樊良樞將《四留銘》作為自己的座訓,楊守芷將自己的作品集命名為《留余存稿》,清代四川巡撫楊公善諄諄告誡下屬:“留有余之財以還吾民,留不盡之力以還吾真”……留余文化更多地表現為歷史風煙中的一塊匾、一處碑、一座堂,以及散落在浩如煙海典籍中的片段記載,如散珠碎玉,仿佛等待著滄海桑田之后有心人的拜訪與發掘。
歷史的先聲必然激起現實的回響。2011年12月河南省留余文化促進會在鄭州成立,成為傳承和研究留余文化、開展海內外留余文化交流、推動留余文化更好服務社會的平臺和載體、留余文化研究和傳播的重鎮。作為留余文化的重要研究成果,由牛衛國編著的《留余》問世,該研究成果秉持強烈的文化自覺和理論自覺,站在傳統和現代交織的歷史航道里,俯瞰和觀察華夏文明的傳統資源,探求作為一種傳統價值資源的“留余”哲學理念的起源、內在邏輯及現代性創造轉化的路徑,創造性地在人與自然、社會生活、政治外交、生態環保、責任倫理等諸多關系中定位“留余”的文化價值,可謂填留余文化歸納整合之空白,開留余文化當代研究之先河,啟留余文化廣泛傳播之大幕。隨后,留余文化促進會通過建小學、做慈善、辦論壇等一系列廣受關注的活動,向社會傳播和普及留余文化,對留余文化熱的興起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3年1月5日,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留余文化促進會共同主辦的首屆留余文化論壇在鄭州隆重開幕。來自我國香港、臺灣和新加坡及內地的專家教授濟濟一堂,眾多知名文化學者就留余文化進行了深入闡述及交流,國內外數十家媒體進行了報道,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搜狐網、鳳凰網等紛紛轉載,并迅速引發網友熱議,掀起了一波有關留余文化的思想風潮,讓“留余熱”持續升溫。
從歷史到現代,從論壇到傳媒,從網絡到現實,從研究傳承到踐行公益,留余文化憑其獨特深邃的文化魅力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日益散發出濡染耳目、直擊人心的思想光芒。
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手書“一生猶欠詩書債,萬事終須留有余”道出了“留余”二字的深長意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曾以深情的文字談留余:“我們要通過文學作品告訴人們,悠著點,慢著點,十分聰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給子孫。”李嘉誠的生意經飽含著留余思想:“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們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大千世界,萬事萬物,最忌窮極盡絕,物忌全盛,事忌全美。熱鬧榮華之境,一過輒生凄涼;清凈冷淡之為,歷久愈有意味。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留余,這平平淡淡的兩個字,蘊含著平衡共贏、因時而變、兼濟天下、讓利于民的理念,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的精髓:取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等中庸之道,融老莊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與“不爭”等道德旨趣,匯佛家禪宗思想中的“平常”、“無執”、“不忍”等智慧菩提于一爐,深得儒道釋三教之真味,凝結成一種修齊治平、經世濟民的規律性認知,凸顯了中原文化的獨特風骨,是中華文明在化解矛盾、創造和諧的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種燭照心靈的文化自覺
萬物秩序,自然為源。社會發展,以人為本。從傳統的“修齊治平”、通權達變、持盈保泰等營商致仕之道,到更加自覺主動地探尋如何達成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追求可持續發展,內涵豐富的“留余”,在當代的思索和實踐中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我們不只是繼承了父輩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兒孫的地球”,面對自然要“留余”,不能干“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發眼前財”的事。“和諧之美不僅僅是賞心悅目的,它的引人之處還在于其對人有著強烈的感召力”,人際交往和諧相處,需要“留余”,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退一步則海闊天空兩全其美;錙銖必較,睚眥必報,進一步則山窮水盡兩敗俱傷。“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這句名言,讓越來越多的人們認同,生活在人們尊敬中的慈善家,比孤獨地占有銀行卡僵死數字的守財奴要更體面、更快樂。富裕之后要回報社會,“飲水思源”、“富而好禮”、“樂善好施”等古訓,正體現在許多人的愛心善舉中。
辨其現象,析其真諦:留余是因也是果,勢不可用盡,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人與自然相融共生,定能改善生態環境;留余是出世也是入世,利不可賺盡,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人與人和諧相處,定會增加友善和幸福;留余是取也是舍,福不可享盡,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人與社會協調共進,定然呈現欣欣向榮。
留余,是調適生存和發展坐標的神奇樞紐。萬物循環往復,世事滄桑變幻,人生沉浮不定,留余時時處處啟迪人們:“風斜雨急處要立得腳定,柳艷花濃處要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要回得頭早”,促人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生低谷要奮起直追,行到高處須戒驕戒躁,遵循生活的辯證法,知進退,明得失,自警自礪,順勢應變,因時而動,讓留余成為矯正人生航向的航標,改變命運走向的支點。
留余,是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無盡交流。人們對于物質利益的態度和幸福的平衡取舍,存乎于“留余”之間。留余既不清心寡欲,也不窮奢極欲。留余是建立在富足知足之上的,鼓勵人們去創造、去進取,但同時告誡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努力在物質和精神的天平上促成一種動態的平衡,增添獲取幸福的砝碼。
留余,是天道與心靈之間無聲的對話。“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留余,強調入世的行動、出世的心態、奉獻的情懷、包容的智慧、曠達的胸襟、靜適的境界,是返璞歸真、明心見性的心靈鑰匙,是臻至內心和諧的有力指引。
以冷靜智慧掌控抉擇,以平和淡定面對得失,以天人合一追求和諧,留余這些特質,本質上是對真善美矢志不渝的追求與實踐,體現了追求平等、大愛無疆、開放包容的現代價值,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脈相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是一致的,符合現代發展潮流。更自覺、主動地關注、研究、促進、發揚光大,不僅可以為核心價值體系補充極其有益的建設性資源和營養,還可以助力建設全民族的共同心靈家園。
上個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曾擔心,“人們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覺地滿抱了不留余地心時,這民族的將來恐怕就可慮。”因為“在這樣‘不留余地’空氣的圍繞里,人們的精神大抵要被擠小的。”上個世紀80年代文化尋根熱之際,梁漱溟先生在《這個世界會好嗎?》中認為,人類面臨三大問題,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后一定要解決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當社會發展和物質文明到了一定的階段,促進精神的豐滿,實現人心的和諧,留余文化正可以大放異彩。
越是盛世,越能彰顯留余的時代價值。當前,隨著“留余”日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如汩汩清泉浸潤人們的心靈,一種可貴的“文化自覺”正在蓬勃生長。留余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包括留余文化在內的優良中原文化滲透到每一位河南人的血脈中,“文明河南”建設就會水到渠成。
留余是一部大書,讓我們百讀不倦澡雪精神;留余是一方沃土,讓我們如念農功躬耕心田。讓留余照亮心靈,我們的視野就深邃寬廣;用留余啟迪行動,我們的社會就會和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