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短詩《大雨》與年輕歌手許嵩新曲《等到煙火清涼》網絡躥紅。被網友稱為“今年見過最好的詩”的《大雨》全文為:“那天大雨,你走后/我站在芳園南街上/像落難的孫悟空/對每輛開過的出租車/都大喊:師傅。”這首詩在微博上已被轉發5萬多次,獲得2萬多個贊。而3分鐘的《等到煙火清涼》整首歌只有一句歌詞循環:“天干物燥,小心火燭。”“笑哭”無數網友。
仔細閱讀這些作品就會發現,它們既無助于表現生活,抒發感情,讀兩遍后就味同嚼蠟,再也笑不出來;蛟S是因為越來越多的“段子”充斥網絡,以輕松幽默和短小精悍的特色幫助網友打發碎片時間,以至于詩詞與歌詞也開始“段子”化?
面對蕪雜的生活、工作壓力,人們需要通過閱讀、欣賞幽默的文藝作品來放松心情。但是,在日趨加快的社會節奏中,創作者需要在浩如煙海的作品中迅速博出位,無法沉下心來認認真真講一個笑話,只是刻意營造出來一些快餐化的“笑果”;閱讀者則過分沉溺于淺表化閱讀帶來的一瞬間的快感,然而,哈哈一笑過后,又能留下些什么余味?我們的文化境界又如何得以提升?
實際上,想要創作出真正幽默的作品并不容易。幽默不是膚淺的代名詞,它需要創作者才華與文化底蘊的支撐,這就是我們閱讀錢鐘書的作品時會不由自主會心一笑的原因。馬季先生的相聲《多層飯店》諷刺辦事手續繁復,小品《宇宙牌香煙》調侃商家做廣告虛張聲勢,讓觀眾捧腹大笑之后還會有思考,這些作品,在創作年代就極具現實針對性,現在看來依然不過時,用網友的話說,“仿佛就像昨天創作出來一樣”。經過歷史洗禮顯示出長久的生命力,才能被稱為優秀作品! 龔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