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鄭 苒 編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將于11月24日至28日在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本次會議將對包括中國彝族火把節在內的46個申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進行審議。本期環球廣角為讀者介紹幾項具有代表性的候選項目。
彝族火把節:東方狂歡節
火把節歷史久遠,自漢唐起,已沿襲了1000多年。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彝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一年中最為盛大隆重的傳統節日,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彝族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節期三天,期間舉行傳統的摔跤、斗牛、賽馬等活動,享有“中國民族風情第一節”“東方狂歡節”的美譽。
火把節體現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著彝族起源發展的古老信息,被認為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同時,火把節也被認為是彝族傳統文化中最具標志性的象征符號之一,是彝族傳統音樂、舞蹈、詩歌、飲食、服飾、天文等文化要素的載體。此次申報世界非遺,火把節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呼聲頗高。
截至2013年,中國已有30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有7個項目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韓國農樂:農村傳統鑼鼓音樂
農樂是在韓國農村進行集體勞動或過節時為助興而演奏的傳統音樂。期間,舞者會在歡騰的鑼鼓聲中搖頭、跳躍、翩翩起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委員會執行附屬機構這樣評價韓國農樂:充滿活力且富有創意的農樂一年之內以多種形態和目的在眾多活動中被人們演奏,農樂是向演奏者和參與人提供認同感的遺產。農樂的入選能為人類的創意性和文化多樣性作出貢獻,可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視性,促進國內外各種共同體之間的對話。
韓國文物廳國際合作科柳始永說:“我們認為最終宣布入選只是走一個形式,農樂幾乎是鐵定入選。”截至目前,韓國有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板索里等共1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農樂有望成為韓國第17項世界非遺。
土耳其濕拓畫:神奇的“水中畫”
眼看滴落在水中的顏料隨著水波暈開,瞬間化作一朵朵美麗的花朵,這神奇的“水中畫”就是土耳其幾乎失傳了的傳統繪畫技術——濕拓畫(Ebru)。
濕拓畫也稱為大理石花紋紙藝術,這種古老的繪畫技法最早被用做《古蘭經》封面的紋理布面,14世紀經絲綢之路穿越伊朗帶到安納托利亞,流傳到了土耳其。在古語中,Ebru被闡釋為“裝飾者制作的上面有不同種設計圖案的水紙”,也有“浮水染色技法”之意。
濕拓畫的制作方法是:畫師先用顏料在水面畫出各式圖紋,有時是畫出幾何圖形,有時則用細尖的筆挑出美麗的花草圖案,也可以勾出阿拉伯書法。濕拓畫是利用水油分離原理進行創作的一種繪畫藝術,顏料本身不溶于水,因此等到水面上的圖畫完成后,把白紙蓋在上面吸取顏料,然后小心翼翼地將紙抽離水面,就完成了一幅具有流動效果的濕拓畫作品了。
濕拓畫不只存在于土耳其,中亞和南歐地區也有,但花卉是土耳其濕拓畫的標志,尤以土耳其的國花郁金香最為經典、生動。不過,與不少非遺的命運一樣,這種古老的技藝在土耳其漸漸失傳。近年來,土耳其政府意識到了濕拓畫面臨的困境,決定挽救這門傳統文化藝術,在伊斯坦布爾、安卡拉、伊茲密爾等一些大城市的藝術學校開設了濕拓畫課程,讓工藝大師走上學校講臺,向學生介紹他們的經驗,讓年輕人接受文化的熏陶。此外還組織各種培訓班,培養工藝人才。
巴西戰舞:結合大量武術動作
巴西戰舞也被音譯為卡波耶拉(Capoeira),是16世紀時由巴西的非裔移民發展而成的、介于藝術與武術之間的一種獨特舞蹈。其特點在于舞蹈動作中結合了大量側空翻、回旋踢、倒立等武術動作,因此被認為具有濃厚的戰斗用途。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巴西戰舞雖然已經存在數百年,但是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后才被政府允許在民間流傳。由于這種舞蹈起源于非洲卻又融入了相當程度的巴西本土原住民的文化特性,因此被認為是巴西最重要的本土文化象征和國技之一。
巴西戰舞在眾人圍成的一個圓圈內進行表演。當兩位舞者在圈內進行對練時,其余的人演奏音樂、唱歌并拍手助興。百靈寶(Berimbau)是伴奏巴西戰舞主要的樂器,它是一種單弦的弓狀樂器,底部系著一個葫蘆狀音箱,藉以產生共鳴。另外還有阿他巴克鼓(Atabaque)、手搖鈴鼓潘得落(Pandeiro)等樂器。
20世紀70年代,巴西戰舞隨著部分巴西移民來到了美國,并很快在不同背景的年輕人群體中流行開來。現在,在紐約、洛杉磯等大城市里,常常在路邊就可看到巴西戰舞的表演。隨著全球化的加快,如同桑巴舞一般,巴西戰舞也被更多不同地域、不同膚色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并在年輕人的眼中被視為一種時尚運動和了解拉丁美洲迷人文化的窗口。巴西戰舞也給了街頭說唱、霹靂舞等現代舞蹈很多靈感,他們從中學習和借鑒了很多動作,融入到自己的舞蹈中去。
日本和紙:日版造紙術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通過高麗傳到了日本后,經過1000多年的演變,成為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紙張——和紙。和紙經歷了1200年漫長的歷史,已在衣食住行、冠婚葬祭等許多方面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中。即使在西洋紙普及的今天,和紙也是日本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委員會執行附屬機構建議將“和紙——日本手漉和紙技術”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悉,此次申遺對象為日本國家級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細川紙(埼玉縣)、本美濃紙(岐阜縣)以及石州半紙(島根縣)。原料均只采用桑科植物和葡蟠纖維,其手工抄紙的傳統制法流傳至今。
日本目前已擁有歌舞伎、能樂、和食等22項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日本共同社報道,一旦申遺成功,將有望振興包括其他地區產品在內的和紙產業及傳統工藝,并有利于向海外宣傳推廣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