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如何避免“學術”成為“垃圾”?

2014/11/20 10:01:07 點擊數: 【字體:

    編者按 本版關于“學術垃圾”的議題引來持續關注,高校學者、中小學教師、社會人士紛紛投來稿件表達他們的看法。本文作者在來函中表示,讀《光明日報》11月4日的《到底是“學術”,還是“垃圾”?》一文后收獲良多,特撰一短文,抒發感想。從短文來看,身在學術圈的作者必然在“學術”與“垃圾”中糾結,某些方面雖是一家之言,卻倒出了學者的苦水,讓我們看到“學術垃圾”的清除不能只是依賴學者的自律、同行的評議,學術圈里的“去行政化”同樣重要。

    自以為是地撰寫了一篇學術論文或一本學術專著,最后發現是對前人的低水平的重復,這不能不說是學者的悲哀。究其原因,最根本的還在于學術研究以某種需要為導向,缺乏為學術而學術的精神。

    拋開那種為了個人名利需要而進行的學術研究不說,即使是單純為了社會需要的目的而進行的學術研究,也很有可能使“學術”成為“垃圾”,當然“垃圾”也有用途。長期以來,由于社會的需要,學術被當作一種工具,學術研究只是為了滿足一時的政治或經濟需要,雖然在政治或經濟發展上作出了貢獻,但學術本身卻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為了某種需要,可以忽視前人的研究成果,甚至作出全盤否定;可以對研究對象作出片面的理解或曲解,專門挑出適應需要的來說;甚至可以違背實事求是的學術精神,篡改或虛構事實,或隨著需要的變化隨意改變自己的學術觀點,這樣的學術不成為“垃圾”才怪。

    學術有社會價值,但不能因社會需要而成為工具。學術之所以有社會價值,必須嚴格按照學術研究的規范,這就是要有為學術而學術的精神,這是學術的“內功”。學術不是不要顧及社會需要,而是要在練好“內功”的基礎上,堅持學術的獨立性和實事求是精神,才能真正滿足社會需要,實現學術的真正價值。

    但是,現代學術之復雜,既要研究學術本身,又要從事學術應用的工作,這對于大多數學者來說,是無法兼顧的。自然科學研究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也應該做出這樣的分工。學術研究是基礎研究,應當較多地考慮學術本身的東西,否則,“學術”就有可能變成“垃圾”。至于學術的應用研究,當然是要以社會需要為導向。

    需要指出的是,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之基礎,基礎研究受到傷害,最終又會影響應用研究。自然科學是這樣,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也是這樣。因此,如果基礎研究產出的是“垃圾”,那么,應用研究又會好到哪里去呢?反觀今天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研究,大都在搞應用研究,有誰能夠支持基礎研究?又有多少人愿意從事這種研究?在缺乏足夠的基礎研究情況下,又如何能夠保證學術研究不致于產出“垃圾”?所以,要使學術研究不會產出“垃圾”,就應當加強和支持基礎研究,培育為學術而學術的精神,而不是一味地以學術之外的功利和需要為導向,以時間和速度作為對學術的要求。所謂“板凳要坐十年冷”不只是說學術要有長期積累,而且是說學術與功利要有相當時空距離的“冷清”,而不是為一時之需緊“鬧騰”。

    樂愛國(作者系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11-20)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