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瑟
編者按:中國史書上,西域有兩個古城最為著名,一個是樓蘭,另一個是疏勒,分別是天山南北文明走向的路標。如今,樓蘭已名揚天下,而疏勒則鮮為人知,一直迷失在史冊的書頁之間。然而,沒有疏勒城,絲綢之路史就缺失了生動的章節,漢朝將軍耿恭率300漢軍擊退匈奴兩萬鐵騎守衛疏勒城的故事就將成為一段傳奇,那么當年威震四方的疏勒城如今在哪里?
位于新疆疏勒縣城不遠的石城子,被當地人叫了多年,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一不起眼的廢墟竟是人們找了多年的漢代疏勒城。
2014年9月至10月間,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來到與現在疏勒縣城相距2000公里以外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半截溝鎮麻溝梁村東北部的石城子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參與考古挖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館員胡望林﹑田小紅十分肯定地說;“通過考古挖掘出的遺跡遺物,證實奇臺縣半截溝鎮麻溝梁村東北的石城子就是漢代的疏勒城。”
地勢險要、陶窖等發現證實確為疏勒城
石城子遺址位于新疆半截溝鎮麻溝梁村東北、河壩沿村南的麻溝梁上,距離麻溝梁村1.4公里、河壩沿村58米。平面為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長約260米、南北長約380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因城內有露出地表的巖石,俗稱“石城子”。縱觀整個地形地貌,它背靠天山,三面臨峽谷,極為險峻。目前城內大部分已被辟為耕地,破壞嚴重,僅殘存西、北兩段墻體。多年來,考古人員曾在城內地表采集到筒瓦、板瓦、方磚及大量的夾砂灰陶片,器形有罐、盆、甕、缽等,并且還有炭精虎飾和完整陶器,這些器物都具有較為典型的漢代風格。史料顯示,疏勒城歷經漢、魏、晉、隋、唐幾個朝代。
2014年9月19日至10月9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在傳統考古學方法的基礎上結合航拍、RTK測量等科技手段對石城子有重點地進行了清理發掘,包括古城西墻南段遺存以及城內西北部區域,清理面積約300平方米。清理出城墻、壕溝、房址、灰坑、柱洞、車轍、夯窩等遺跡,出土了包括板瓦、筒瓦、瓦當、殘陶器、釉陶器、瓷器、鐵器、錢幣等一批遺物,以板瓦和筒瓦殘片居多。這些板瓦和筒瓦殘片的火候很高,相當堅硬,且筒瓦的瓦舌經陶輪旋轉,器表多為繩紋,內壁為布紋。另外還出土了大量馬、羊等動物骨骼。
通過考古調查和發掘發現,石城子古城遺址城東和城南臨深澗,城外建環壕,據以天險,易守難攻,軍事色彩濃厚,對外防御功能很強。而且依山通交河古城,戰略意義重大,是耿恭選擇抵御匈奴的理想之處。并且澗底蜿蜒流淌的麻溝河更與《后漢書》中記載的“恭以疏勒城旁有澗水可固”相互印證。在發掘中發現城內依托北面和西面城墻建了一個子城,城東﹑城南臨深澗,城外環繞壕溝,這種邊城形制與漢文帝時晃錯倡議的“復為一城,其內城間百五十步”十分相符。軍事防御功能十分明顯。再結合此前采集到的長度達40厘米至59厘米的板瓦和筒瓦,可以看出,當時這里的建筑物規模是很壯觀的。“因此我們認定石城子古城遺址就是漢代疏勒城。”田小紅說,“另外,我們在古城內還發現煉渣,城外西側發現陶窖,表明古城已不僅僅具有軍事城堡的性質,古代居民在這里從事生產,他們的制陶業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具有社會經濟的能力。”
疏勒城保衛戰至今被傳頌
疏勒城在歷史上之所以著名,是因為耿恭率軍在抗擊匈奴的戰斗中曾在這里立下過不朽的功績,擊敗了數倍于自己的匈奴軍隊長達7個多月的圍攻。漢代將士之英勇,戰斗之慘烈,讓后人永遠銘記。為疏勒城在平定西域、捍衛祖國統一的歷史長河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水經注》、《資治通鑒》等典籍記載,東漢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7月至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正月,在長達7個多月的時間里,耿恭率領數百將士堅守疏勒城,與來犯的2萬余騎匈奴兵展開一場疏勒保衛戰。匈奴圍攻疏勒城時,西域都護陳睦、柳中城戊己校尉關寵都已經城陷人亡,西域都護府以北盡為匈奴占據,疏勒城已經是孤城。當時又值漢明帝、章帝更替時期,無暇西顧,耿恭及其所部其實是在孤軍作戰。
在斷水斷糧的情況下,耿恭和其率領的百余名將士不得已,“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 “吏士渴乏,榨馬糞汁而飲之”。后來將士在疏勒城中鑿井得水,但漢軍斷糧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耿恭只好讓士卒們“煮鎧弩食其筋革”,殺馬、用身上的皮革、用草根和樹皮充饑。長此下去就不斷有人戰死、餓死和病死。見此,匈奴單于也動了心,以任白屋王、嫁公主相誘惑,要招降耿恭。匈奴派使臣前來勸降,遭到了耿恭的嚴厲痛斥。耿恭親手把前來勸降的使臣殺掉,對著匈奴人將使臣尸體上的肉割下來烤著吃,并將人頭拿到城頭上讓匈奴人看,以示死守孤城的決心。這就是后來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兩句詩的來歷。
第二年的一月,朝廷派出的援軍到達了柳中城,但關寵已經全軍覆滅了。援軍的大多數將領認為耿恭部也會被匈奴所滅,所以決定就此返回。只有范羌堅決要求一定要到疏勒城看看,于是他就帶著兩千人馬冒著大雪,沿天山北麓前來救援。當范羌擊退匈奴來到疏勒城下時,深達兩三米的白雪已完全掩埋了全城。就在范羌猶豫時,只見城頭的白雪下站起幾個人來,他們搖動早已破損的漢幟。原來的3000多人馬,現在包括耿恭在內僅剩下26人。在返回的路上,漢軍又被匈奴追殺,到3月退至玉門時,耿恭所部只剩下了13人。
耿恭將士忠于職守頑強抗擊匈奴的事跡,很快在朝廷上下傳開,人們無不為之感動,司徒鮑昱上奏章帝為之請功,稱耿恭“節過蘇武”,應當予以彰顯。耿恭到了洛陽后,即被拜為騎都尉。
耿恭捍衛祖國統一的功績,一直為后人傳頌。宋代李龍高在《竹梅》詩中寫道:落落豐標霽月懷,棱棱寒碧隔風埃。耿恭也有孤高節,豈但蘇郎齒雪來。清代流放新疆的詩人蕭雄在路過疏勒城時留下《耿公井》詩文:疏勒城中古井深,飛泉千載表忠忱。
這場疏勒城保衛戰從一開始到安全撤離,始終處于孤軍作戰的境地。以極少的兵力抗擊百倍于己的匈奴,創造了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孤軍獲勝的戰例奇跡。
雖然這場戰役早已過去數千年,但走在疏勒城遺址上,仍可感受到當年壯士仁人戍守邊關的壯烈情景。
(圖片由新疆考古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