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15年4月25日,一場隆重的成人禮在西安大唐芙蓉園內擊鼓開始.李思默 攝
中新網北京7月1日電(上官云) 近日,知名主持人周立波在某節目中調侃一群身著漢服表演的年輕人,稱是“哪個洗浴中心的”而遭到批評,認為其不尊重漢服。作詞人方文山也在微博指責周立波此舉“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獲得不少網友支持。30日下午,清華大學教授、學者肖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周立波此舉可能是娛樂調侃、為節目造勢;同時,在提到近年的“漢服熱”時,肖鷹以“很商業、很功利”來形容,并認為其不過是能夠帶來商機的“漢服秀”。
“漢服熱”綿延多年:是“作秀”還是“助力復興傳統文化”?
分析有關“周立波調侃漢服”的相關新聞,可以發現,這次周立波的“毒舌”遭到批判的原因,在某種程度上,與近年興起的“漢服熱”有著莫大的關系。肖鷹說,“漢服熱”大概是伴隨“國學熱”的興起而興起,自2000年就已經開始了。
查閱資料可知,在十余年的時間內,“漢服熱”波及甚廣:不少學校乃至社區都成立了漢服社團,還有高校舉辦“漢服畢業典禮”;電商平臺上銷售漢服及相關配飾的店鋪悄然興起;至于大大小小的“漢服秀”更是屢見報道。支持“漢服復興”的人不在少數,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增加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
喜歡漢服的人逐漸增加,但漢服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卻似乎沒能成正比的“流行”起來。據網友爆料,江蘇某高校研究生畢業典禮現場,人們所著漢服“衣服很不正規,里面那不是中衣是襯衣”等等,更有人質疑一部分漢服演出純屬商業作秀。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成復旺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明確表示,穿漢服、學漢禮之類的活動可以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國人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但不應該形成一種不良風氣,把這些行為看成是一種時髦的藝術行為”。
談及“復興漢服是增加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一說,肖鷹直截了當地表示,該說法“膚淺無聊”:“現在好像一打出‘傳統’的招牌,就天經地義,F在是一個泛商業化的時代,從某種程度上說,‘漢服熱’不過是能夠帶來商機的‘漢服秀’,是精神空洞、生機倒退的文化表現。”
學者短評:文化傳承需發掘精神內核 與“漢服熱”無關聯
從歷年報道不難看到,伴隨“漢服熱”而起的爭論一直未曾消歇:對漢服如此推崇是否過當、“漢服熱”對人們傳承傳統文化究竟是否有益……不一而足。肖鷹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重神輕形”,“漢服熱”則是“崇形棄神”。
不可否認,從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系來說,服飾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肖鷹覺得,漢服畢竟只是服飾,是“傳統”的皮毛,而且已經過時、失去了生命力,“試想今天穿著漢服,上地鐵或者公交車都很費力,難以在現代社會真的普及。如果真的傳承下去,或許只能是中華文化向前發展的累贅”。
“‘漢服熱’與文化傳承沒有任何關聯。如果以‘復興漢服’為‘復興傳統文化’的要素,那么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真的要復興,就應該回到堯舜那個披毛戴氈的時代。”肖鷹半開玩笑地表示,“文化可以多元化,‘漢服秀’自然可以算作‘一元’,但如果把這些娛樂傳統的行為神圣化,就很可怕了”。
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肖鷹覺得,延續傳統,需要的是誠意而不只是漢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真正要做的是發掘精神內核,而不是形式復古。否則‘復興漢服’,復興的只是被歷史淘汰的文化鬼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