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蘭
石峁遺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是一座距今已有4300余年歷史的史前城防遺址。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石峁遺址考古總領隊孫周勇介紹,石峁遺址由外城、內城和皇城臺3座基本完整并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是目前我國所發現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晚期的人類活動遺址。6月22日,考古專家在最新的一次石峁遺址考古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塊鱷魚骨板,為研究史前貿易提供了新的線索。
“史前第一城”發現意義重大
上世紀70年代,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戴應新開始關注石峁遺址,開啟了石峁遺址的首次考古發掘。時隔30多年, 2011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以及神木縣的有關部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石峁遺址進行了再一次的區域系統考古探查,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石砌城址。201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聯合考古隊對石砌城址外城東門進行了重點發掘,確認這是一處規模宏大、保存較為完整、基本閉合的石砌遺址。城內密集分布著房址、墓葬、祭壇、手工業作坊等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的遺跡,出土了大量玉器、壁畫、石雕人像、陶器、石質生產工具等重要遺物,表明當時的城池結構復雜、建筑技術先進。石峁遺址的發現震驚了海內外,許多著名的考古專家來現場勘探后,紛紛以“石破天驚”來形容,稱其為“史前第一城”。2012年,石峁遺址即被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核心考察項目。2013年榮獲“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及“世界重要考古發現”稱號,同時入選全國150項大遺址名單。
“石峁遺址之所以具有代表性,不僅在于它打破了中國夯土筑城的傳統認知,引發出黃帝部族在此生活的可能推斷,也為研究中國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全新資料,對我們進一步理解‘古文化、古城、古國’框架下的中國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孫周勇說。
據了解,此次新發現的鱷魚骨板呈正方形,骨板表面有許多點狀小孔。史料記載,上古時期,有種名叫鼉(tuó)的鼓,需要用揚子鱷的皮蒙制鼓面。因此,有專家認為,鱷魚骨板的出現,很可能與制作鼉鼓有關。“但鼉鼓在當時代表著貴族身份,因此,史前各部族上層之間,很可能存在著一條‘奢侈品’的交易路線。”孫周勇表示。
保護為主 積極籌措資金
目前,石峁遺址的城墻、門址、馬面、角樓等城防建筑清晰可辨,但遺址所在區域屬于陜北低山丘陵區,區內降雨集中并多發暴雨,引發的山體滑坡會使遺址石墻垮塌。此外,石峁遺址所在地也是神木縣特色蔬菜的主要出產地,遺址內的石砌房址、窯洞式房址、窯址、甕棺葬、石棺葬等遺跡均散布在田間斷坎上,深翻細耕會使在農田區域的遺址遭到一定破壞。“由于遺址本身范圍較大,上述情形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石峁遺址考古與保護工作的展開,保護起來困難重重。”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說。
為了切實做好石峁遺址的保護工作,自2012年起,陜西省文物局開啟了《石峁遺址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現已經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并在進一步的修改完善中;2013年,積極組織實施了石峁遺址的圍欄保護、木質棧道保護設施以及墻體搶險加固支護等保護工程;2014年“絲綢之路”申遺成功后,按照“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手段,以提高保護管理水平為目的”的思路,編制完成《陜西省申遺工作規劃》,石峁遺址作為陜西省下一步申遺的重點項目被納入該規劃。目前,該規劃經陜西省政府相關會議審議通過后,已下發各相關市(區)付諸實施。
截至目前,“我們已累計籌措資金800余萬元用于石峁遺址的專項考古和保護工作”,周魁英說。從今年開始,陜西省政府也將從重大文化項目建設的預算中撥出1000萬元專款用于石峁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文化遺產保護是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今年5月,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在專程考察過石峁遺址后,提出“要加大對石峁遺址的保護力度,努力把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好。”在陜西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石峁遺址已被列為陜西省30個重點文化建設項目之一。
以此為契機,陜西省文物局適時啟動了“神木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立項申報工作。周魁英說,石峁遺址的建設要堅持保護與利用并重的原則,通過各種途徑使當地群眾受益。石峁遺址所在地的高家堡古鎮,是陜北明長城沿線著名的“三十六營堡”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陜西省31個文化旅游名鎮之一。
“通過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我們將規劃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凸顯這一區域的文化特色,把歷史文化與大漠風光、影視創作、民俗傳承等有機結合起來,把石峁遺址考古公園建成特色鮮明、歷史厚重、內涵豐富、設施完善,集遺址保護展示和科學研究為一體的多層次、多功能、多效用的綜合性遺址保護展示區,打造陜西文物旅游的新亮點。”周魁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