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考古專家揭真相:證實秦兵馬俑和羋月沒關系

2016/1/28 16:33:10 點擊數: 【字體:

考古專家揭真相:證實秦兵馬俑和羋月沒關系

 考古人員在秦東陵考古挖掘 記者張宇明 通訊員孫偉剛 攝 

考古專家揭真相:證實秦兵馬俑和羋月沒關系

  秦東陵四號陵園車馬坑

  近期《羋月傳》熱播,引起了社會公眾對戰國晚期宣太后及其所在時代的高度關注。昨日記者從2015年度陜西考古新發現公眾匯報會上獲悉,秦東陵考古重大發現,證實兵馬俑與羋月沒有一點關系,同時也印證了文獻中對血祭、肉祭等特殊祭祀禮儀的記載。

  揭秘1

  兵馬俑與“羋月”有關系嗎?

  沒有一點關系

  2015年,偏居驪山西麓的山前臺地不時有全國各地的游客光顧,爭相一睹宣太后之葬地。

  歷史文獻對宣太后的記載見于《史記·秦本紀》“昭襄王母,楚人,羋姓,號宣太后”、“(昭襄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驪山。”以后,在《史記·范雉傳》《匈奴傳》《六國年表》及《戰國策》等先秦文獻分別對宣太后及其事跡進行了簡略的記述。

  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孫偉剛說:“從這些歷史文獻,我們可知宣太后是中國古代第一位太后。”

  近期熱播的電視劇《羋月傳》創作靈感,源于愛好歷史研究的人,將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兵馬俑身上的一個“脾”字陶文認為是“羋月”兩個字,從而認為兵馬俑坑也是秦宣太后所建的陪葬坑。

  事實是這樣嗎?孫偉剛說:“從兵馬俑坑另外出土的一件兵馬俑身上的陶文來看,當時秦國文字中羋字中的‘艸’字頭寫法和那件‘脾’字刻畫符號差別很大。”也就是說,所謂“羋月”兩字為杜撰出來的。這個“脾”字與《說文解字》上記述的“脾”字寫法基本相同,可見,那件兵馬俑身上刻畫的就是脾胃的“脾”字,與羋月沒有一點關系。

  揭秘2

  秦東陵都葬有誰?

  宣太后和昭襄王所立悼太子

  史料記載:昭襄王之母,羋姓,號八子,昭襄王即位,尊稱為宣太后,昭襄王四十二年,葬芷陽。

  那么,芷陽又是什么地方呢?孫偉剛說:“秦人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06年,經歷了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襄公被封諸侯立國伊始,到秦二世胡亥滅亡,前后565年的歷史進程,秦人不斷地從西到東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完成了從附庸到方國,方國到王國,王國再到帝國的三次大的政治升華的先秦古國。在這漫長的近六個世紀中,秦人營建了與其國家政治升華相適應的多座公、王、帝陵。我們認為有前后發展的十大陵區,其中,芷陽陵區即為秦始皇帝陵之前秦人的最后一個陵區。”

  芷陽陵區位于西安市臨潼區與灞橋區交界地帶,灞河東岸,驪山西麓的山前臺地,根據《史記·秦本紀》記載,葬在秦芷陽陵區的除過前面所說的宣太后之外,還有最早的悼太子,也就是昭襄王所立的太子,可惜昭襄王在位56年,太子熬不過其父,早于昭襄王先逝。

  揭秘3

  “亞”字形大墓里發現了什么?

  方木砌筑的黃腸題湊

  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程學華先生發現了秦芷陽陵區,并進行了初步考古勘探。去年經過進一步細致的考古工作,孫偉剛說秦東陵共發現“亞”字形墓葬3座,“中”字形墓葬4座,“甲”字形墓葬8座。

  據孫偉剛回憶,2010年10月20日,秦東陵一號陵園南側“亞”字形大墓發生被盜事件。經公安部門立案偵查,近期追回了部分被盜文物:一件“八年造”漆木高足豆、三件“大官”銘漆木高足豆座、七件長48厘米的螭龍紋竹笥(造型同竹簡),這些保存程度完好的漆木器在我國北方地區實屬罕見。根據現場勘查,該墓墓室為方木砌筑的黃腸題湊結構,保存狀況較佳。追繳回來的3件漆器中,一件漆器上有“八年相邦、八年丞相”及“太官”字樣,可以確定一號陵園當為秦昭襄王陵園所在。

  孫偉剛說:“這些文字對秦史研究有重要價值。以前認為秦只有相邦這一官職,從這件漆豆來看,戰國晚期秦國,相邦與丞相為兩個官職;同時這些文字也訂正了《史記·秦本紀》中有關孟嘗君(薛君)相秦的記載。《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孟嘗君于昭王九年相秦,但在同書的‘六國年表’及‘孟嘗君列傳’中均記為昭王八年,漆豆銘文可證‘秦本紀’記載有誤,‘九年,孟嘗君薛文來相秦’應為(昭襄王)八年。”

  揭秘4

  21個坑洞有何用?

  印證古人以血祭、肉祭、糧食祭先王

  2015年考古工作者對宣太后陵園所在的四號陵園內,發現的一座“中”字形墓葬所屬的建筑遺址與外藏坑進行了發掘。

  發掘地點位于四號陵園東南部,“中”字形墓葬南側。發現東墓道南側的外藏坑埋藏三輛木車,每輛車有兩匹馬。

  發掘的外藏坑為口大底小的敞口形,無二層臺結構,符合戰國晚期的時代特點;隨葬的車馬為“中”字形墓葬的車馬坑,是近年來有關秦車馬坑的首次發掘。

  在對建筑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三面墻體圍起來的區域內有直徑1.5-2米的坑洞遺存,成三排分布,每排7個,總共21個坑洞。內部填土分三層,沒有任何遺物,經取樣分析,內涵植物種子遺存和蛋白質成分。

  孫偉剛說古人以前就用經解割或煮熟的牲肉、牲血和生的牲肉,向地下灌來祭祀先王,用黍稷做的飯祭祀先王,以這樣的禮節用祠祀的方式在春季祭祀先王,用禴祭在夏季祭祀先王,用嘗祭在秋季祭祀先王,用烝祭在冬季祭祀先王。因此這21個坑洞的發現首次以實物性質印證了血祭、肉祭、糧食祭這種古代特殊祭祀方式的存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西安晚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