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 佟國清
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具有長度最長、歷時時代最多、分布范圍最廣等特點,全區調查的長城總長度為7570公里,總長度位居全國第一。內蒙古長城歷經戰國、秦代、西漢、東漢、北魏、北宋、西夏、金代、明代等11個歷史時期,長城分布于全區12個盟市的76個旗縣。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劉延東副總理就長城保護問題先后做出重要批示和發表重要講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及時召開黨委常委會和政府常務會,認真研究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和劉延東副總理長城保護的重要批示及講話精神,部署內蒙古長城保護工作。決定從自治區主席預備金中列支1000萬元為2015年“全區長城保護專項經費”,從今年起,將長城保護經費納入自治區本級財政預算并設立自治區長城保護基金,同時決定在自治區文化廳、文物局設立長城保護管理機構;2015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召開“全區長城保護會議”,自治區副主席劉新樂與各盟市負責人簽訂了《長城保護責任狀》。近期,自治區政府又頒布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自治區境內長城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決定通過5年的努力,在自治區、盟市、旗縣建立起比較完備的長城保護管理制度,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保護體系,使全區長城保護法制建設得到加強,保護狀況明顯改善,各時代長城得到全面有效的保護,合理利用和宣傳展示,使全區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參與到長城保護工作中來。
全面加強對長城保護工作重大意義的認識
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劉延東副總理關于長城保護的重要批示及講話精神,貫徹落實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加強全區長城保護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內蒙古文化文物系統要從四個方面深刻認識長城保護的重大意義。
第一,長城熔鑄著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長城是從春秋戰國直至明末,古代勞動人民憑借著血肉之軀歷經千辛萬苦在崇山峻嶺、荒漠戈壁上所創造出來的偉大奇跡,長城的修建造就了中華民族吃苦耐勞、頑強堅毅、眾志成城的民族骨骼。
第二,長城積淀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文化內涵。歷史上,長城內外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斷地碰撞與融合交流,在長城的沿線形成了獨具魅力的長城文化。長城文化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也推動了多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進程。
第三,長城凝聚著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御外辱的愛國情懷。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在河北的山海關,內蒙古的多倫、百靈廟、大青山等地的長城沿線,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激發了全民族反抗外敵、保家衛國的斗志。2015年9月,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國家祭奠活動的標識上就有長城圖案。
第四,長城涵養著長城沿線各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重要資源。長城作為我國知名度較高的文化遺產,每年都吸引著數以千萬計的國內外游客。經過多年的努力,內蒙古包頭市秦、漢長城,呼和浩特市老牛灣長城,烏蘭察布市岱海明代長城等,已經成為內蒙古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長城在發展旅游、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做好內蒙古的長城保護工作,對于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促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貫徹落實,展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凝聚社會共識,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內蒙古的文化軟實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切實保護好長城文化遺產是我們的歷史使命
長城保護事關民族感情,事關文化傳承,事關國家形象。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城保護工作的重要批示,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切實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依法嚴格保護,更好地發揮長城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全區各級文化文物部門要認真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國務院《長城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貫徹執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自治區境內長城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大力加強法制宣傳,加強日常監督和管理,堅決打擊破壞長城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查處破壞長城的典型案件并及時向社會曝光。
長城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于世的力量。全區新聞媒體及文化文物部門要采取多種方式,加強對長城保護的意義、價值的宣傳。長城沿線博物館要建立相關的專題陳列室,宣傳長城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開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充分發揮長城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弘揚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對長城歷史文化價值的理論研究和闡釋,深入挖掘長城的歷史文化價值,突出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象征的重大意義,以及對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獨特作用的認識。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到長城保護活動中來,增強群眾在保護長城方面的使命感和自覺性。
加大長城保護工作力度,一是要樹立正確的長城保護理念,要按照“科學規劃,整體保護,分段管理,保用結合”的原則,堅持“不改變文物現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確保各歷史階段長城的真實性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杜絕以保護的名義,大修特修過度干預的錯誤做法,避免對現有長城造成新的損害;二是突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惠及民生;三是完善政策法規,依法嚴格保護,切實做好長城保護工作;四是加大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征的宣傳教育工作。
在做好長城保護工作的基礎上,還要把長城保護與“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內蒙古黨委政府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緊密結合起來,并推進“萬里茶道”內蒙古段申遺工作,提高內蒙古文化“走出去”的水平。
2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傳承文化根脈凝聚民族精神。會議指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國家文明的“金色名片”。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民道德素養,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透露,國務院即將出臺加強文物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在“十三五”開局之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深刻認識、科學判斷文物工作所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出臺這樣一個重要文件,必將極大地推動文物事業的發展。
內蒙古要在長城保護工作中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用即將出臺的加強文物工作的政策性文件精神指導全局、規劃全局、總攬全局,把長城保護好,把長城資源利用好,把長城文化弘揚好,把長城精神傳承好!
長城保護任重而道遠
——訪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文物局巡視員安泳锝
本報駐內蒙古記者 阿勒得爾圖
內蒙古長城保護工作在組織領導、經費保障、隊伍建設等方面均有突出的進展,曾受到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的表揚。
內蒙古長城總長度達7570公里,具有長度最長、歷時時代最多、分布最廣等特點。擁有7570公里、11個歷史時期的長城,這是內蒙古的政治資源、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也是內蒙古的自豪和驕傲。
就內蒙古對長城保護制定了哪些政策、出臺了哪些舉措等社會關注的問題,記者采訪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文物局巡視員安泳锝。
記者:內蒙古長城保護成績顯著,取得這些成績的動力和原因是什么?
安泳锝: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對長城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是內蒙古長城保護工作取得一些成績的根本動力。
2015年8月9日,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鄂爾多斯主持召開長城保護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出席會議,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匯報了長城保護工作。劉延東對內蒙古長城保護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評價,特別是對內蒙古“馬背文物保護隊”“草原神鷹”文物保護工程的經驗做法和良好效果給予肯定和表揚。
2015年8月25日,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主持召開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決定2015年,從主席預備金列支1000萬元作為“全區長城保護專項經費”;從今年起,將長城保護經費納入自治區本級財政預算;會議原則同意在自治區文化廳、文物局設立自治區長城保護管理機構,設立全區長城保護基金。
2015年9月11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召開“全區長城保護工作會議”,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劉新樂部署全區長城保護工作并與各盟市負責人簽訂《長城保護責任狀》。
內蒙古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佟國清在全區長城保護工作會議上要求各盟市和各部門會后及時向本地區、本部門的黨政主要領導作好會議精神的傳達匯報。傳達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劉延東副總理長城保護重要批示和講話精神,傳達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區長城保護工作的要求;要求各盟市及時召開長城保護工作會議,進行研究部署,要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與各盟市簽訂的《長城保護工作責任狀》,建立健全長城保護領導責任制,把長城保護的職責層層分解,把長城保護工作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年度考核責任目標;要求長城沿線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依照國務院《長城保護條例》加大依法保護力度,堅決糾正破壞文物、違法建設、過度開發等違法行為,嚴肅處理涉案單位和責任人員。
2015年10月,內蒙古文化廳、文物局根據各地長城分布和長城保護、管理、規劃工作的實際,制定了《全區長城保護專項經費分配意見》,自治區財政廳根據文化廳、文物局的意見,及時向各盟市財政、文化、文物局下達了“全區長城保護專項補助經費”960余萬元;內蒙古文物局設立了文物違法全區統一免費舉報電話96059,建立了值班制度統一受理長城等文物違法投訴,充分發動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監督,還在報紙、廣播、電視臺進行長城宣傳,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5年11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頒布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自治區境內長城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
記者:既然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文物局對各盟市提出了具體要求,那各盟市的落實情況如何呢?
安泳锝:根據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各盟市按照文化廳、文物局的具體要求,積極組織各級文化文物部門,認真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劉延東副總理關于長城保護重要批示和講話精神,認真傳達、貫徹全國長城保護工作會議精神及全區長城保護工作會議精神,并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在基層長城文物保護區大力加以落實,使全區的長城保護、宣傳、規劃工作得以加強。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管理職責。各盟市、各地區進一步加強了對長城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把長城保護工作列為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長城保護條例》,進一步依法加大了長城保護管理力度。
二是廣泛動員部署,形成保護合力。各盟市、各地區積極借鑒、推廣錫林郭勒盟“馬背文物保護隊”先進經驗,阿拉善盟因地制宜成立了“駝峰長城保護隊”;呼和浩特市在長城分布區建立起多處長城工作站,還利用鄉村小學在基層建起“長城保護員培訓站”;包頭市開展了長城保護“541”工程。自治區文物局認為,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等地在貫徹自治區長城保護工作的部署上,做到了因地制宜、部署迅速、有所突破。
三是積極開展編制長城保護規劃工作。為落實國家關于長城保護的有關要求,各地按照文化廳、文物局的部署和經費安排,積極開展了本地區《長城保護規劃》編制或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并對戰國長城、秦漢長城、金界壕、明長城等重點段落,制定了一批搶救性保護方案。長城沿線有關盟市、旗縣(市、區)開展了其所負責保護的段落的日常巡護,完善了長城巡查報告制度。
四是自治區各直屬文博單位,以及盟市文物部門重點開展了長城歷史文化研究,完成了《內蒙古長城考古調查資料匯編》、《赤峰長城》、《包頭秦長城》等書籍的出版;各盟市、各地區深入研究本地區長城的歷史、文化、藝術等價值,拍攝了長城紀錄片、微電影,積極探索不同形式的長城保護宣傳辦法,推進了全區長城保護研究、利用工作的常態化。
記者:聽到這些介紹,的確令人心情振奮,那么在長城保護上,內蒙古還有哪些新的舉措呢?
安泳锝: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自治區境內長城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指導下,在組織各盟市編制本地區長城保護規劃的基礎上,聘請國家規劃編制部門,今年底完成《內蒙古自治區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編制工作任務,報請國家文物局、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公布。
落實《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加強長城保護工作責任狀》,建立從盟市、旗縣(市、區)到蘇木鄉鎮、嘎查村的長城保護管理體系和保護員制度;各盟市、旗縣(市、區)要將長城保護經費納入當地財政預算,安排長城保護專項經費;自治區下達的“長城保護專項補助資金”,要由各盟市財政和文化、文物部門負責管理和安排使用,禁止挪用截留,不得沉淀遲緩下撥。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團體參與長城保護工作,對長城保護工作進行資助。
按照國務院《長城保護條例》“整體保護、分段管理”的原則,結合實際落實長城保護“四有”工作,盡快公布本地區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豎立長城保護標志和圍欄,建立長城保護檔案,設立專門的長城保護管理機構或保護組織,為長城保護提供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法律保障。
要大力開展長城保護與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改善長城周邊環境,妥善保護長城遺存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歷史風貌。要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研究、宣傳及長城考古、調查、出版工作,深入研究長城的歷史、文化與藝術等價值。
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樹立損毀長城違法、保護長城有責的意識。加強日常監督管理,堅決打擊破壞長城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查處破壞長城的典型案件,及時向社會曝光。通過自治區文物局全區統一免費舉報電話,統一受理長城保護投訴有關事宜,充分發動群眾進行監督。
加強文化、文物、公安、旅游等相關部門的協調聯動,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長城保護工作。加快建立人防和技防相結合、專業隊伍和業余隊伍相結合的長城安全保護機制,大力推廣“馬背文物保護隊”和“草原神鷹”等長城文物保護組織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全面建立并落實長城保護員制度,發揮長城保護員的作用。各盟市、旗縣(市、區)文化、文物部門要按照長城保護日常管理、野外巡護、維護等實際情況,落實基層長城保護員的補助待遇,配備必要的設備,充分調動廣大基層長城保護員的積極性。
積極開展長城保護法律法規宣傳工作,深入挖掘闡釋宣傳好自治區長城特有的文化價值。長城沿線各級博物館要推出反映長城特色的文物展覽,宣傳展示長城文化。大力營造全社會保護長城的良好氛圍,增強廣大群眾保護長城的自覺性,使長城保護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長城保護,內蒙古在行動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
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回民區、賽罕區、土默特左旗、武川縣、和林格爾縣和清水河縣共有戰國、秦、漢、北魏、北齊、隋、金、明歷代長城達657公里,它們是我國長城重要的組成部分,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2010年,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下發《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長城保護管理的通知》,并結合實際制定了《呼和浩特市長城保護管理辦法》,使呼和浩特市歷代長城的保護與管理工作初步進入了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的軌道。
發揮社會力量參與長城保護的積極性,深入開展依法保護長城和宣傳工作。加強長城保護宣傳工作,組建長城工作站,加強長城看護員隊伍的建設,落實長城保護經費,使長城保護機制制度化和長效化。
呼和浩特市從豎保護標志、建看護房、聘保護員等基礎建設方面入手,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方針的指導下,努力在呼和浩特市長城沿線建立起了“三級管護、保護員為基礎”的長城保護管理的“新萬里長城”。
包頭市長城資源豐富,有戰國趙北長城、固陽秦長城、南北線漢長城、南北線北魏長城、金界壕(主線、漠南線)5個時期的8條長城,長城總長度為657.4公里。分布于陰山南北及達茂草原地帶,是東西部長城交匯、過渡典型地段,長城形制齊備、體系完整,堪稱長城博物館。
包頭市始終堅持以《文物保護法》和《長城保護條例》為指導,以鞏固成效為基礎,以擴大成果為目標,以創新為手段,融匯以往累積形成的經驗做法,提出了包頭市文化遺產保護“薪傳工程”的工作思路,創建實施了長城保護新模式,即:抓好“五個結合”“四個推進”和“一個統籌”的落實,扎實有效地推進包頭市長城保護工作,積極營造了“愛護長城,保護長城”的良好社會環境,長城保護工作良性發展態勢基本形成。
包頭市率先建立了秦長城科學記錄檔案,并建立了“包頭市長城資源數據庫”;2007年,包頭市第一部長城專著《固陽秦長城》出版;2014年,包頭市文物工作者參與編寫的《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北魏長城卷》出版,趙北長城、秦長城、漢外長城南北線的調查報告正在編寫中;2015年,《包頭巖畫》出版,書中寫到了頗具特色的固陽秦長城巖畫。
呼倫貝爾市境內金界壕分為東西兩段,總長度約為500公里。
1983年以來,呼倫貝爾市文物部門多次對界壕進行調查,在調查中獲得了許多數據資料;1990年,嶺南界壕保護范圍確定,其中重點說明了界壕的保護范圍、保護區的劃分、保護標志的設立以及刑事追究辦法等;1996年,內蒙古自治區將金界壕公布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國務院又將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呼倫貝爾市境內的兩條界壕在部分界壕段的明顯地帶已經設立了保護標志,標志上標有保護機構、遺址的保護等級等信息。
2010年6月至9月,呼倫貝爾市成立以呼倫貝爾市民族博物院為主、旗縣為輔的兩支調查隊,分別對呼倫貝爾市東、西兩線界壕展開調查。《金界壕——呼倫貝爾境內遺址總體保護規劃(新編)》規劃編制也正在進行中。
興安盟金界壕總長度590公里,自東北向西南貫穿全境。
興安盟將金界壕及附屬建筑兩側20米劃為保護范圍,100米劃為建設控制地帶,建立了興安盟轄區內全線保護檔案,在金界壕所經旗縣(扎賚特旗、科右前旗、突泉縣、科右中旗)設立保護機構,并設有專(兼)職保護員。2011年至2015年,興安盟完成金界壕保護工程立項項目書7份,其中5項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復。每一段保護工程的長度2至3公里不等,保護工程內容有環境整治、搶險加固、防洪、防風林帶、水土保持、圍欄封護、植物病害防治等項目。
通遼市共有四段長城,分別是金界壕霍林郭勒段、金界壕扎魯特旗段、西漢長城庫倫段和通遼—赤峰秦漢長城奈曼段,總長202公里。
通遼市政府于2002年公布了金界壕遺址的保護范圍,劃定金界壕兩側延伸300米的條狀帶及相關附屬文物遺跡為保護范圍,在300米范圍基礎上向兩側再延伸500米設為建設控制地帶。并于2011年在霍林郭勒市境內金界壕重點位置設立保護標志碑8座,在扎魯特旗境內設立保護標志碑19座。
通遼市文化局于2011年4月確定了東皂戶沁段長城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同年,在奈曼旗設立保護標志碑10座,在庫倫旗設立保護標志碑8座。
通遼市各旗縣市區文物管理部門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兼職及業余長城保護員協助保護長城遺址,充分發揮群眾力量,取得了顯著成績。特別是兩局合一后,通遼市文新廣局創造性地提出將文物(長城)保護與微波站工作結合起來,充分利用一切人力物力,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面覆蓋長城資源,更好地保護文物安全。既解決了長城遺址地處偏遠保護困難的問題,也解決了人員不足的問題。
赤峰市擁有戰國、秦、漢、金等不同時期的長城,長城遺跡分布于11個旗縣區,總長約1054公里。
赤峰市分批次對境內各時期長城穿越的重點區段制作并豎立了保護標志。燕長城豎立文物單位保護標志碑33塊,漢長城豎立文物單位保護標志碑7塊,金界壕豎立文物單位保護標志碑28塊;與遼寧省、河北省的省界處的赤峰燕長城起止點設有界樁。
2013年,為整體、全面、有效、科學保護與利用赤峰燕長城資源,統籌協調燕長城保護管理工作,推動燕長城考古研究工作快速、有效進行,為進一步開展秦、漢、金等時期的長城總體保護規劃積累科學經驗,促進形成遺址保護與社會、經濟、文化建設和諧發展局面,赤峰市文物局聘請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中心、中建集團總部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研究院聯合開展了《赤峰市燕長城遺址保護規劃(2015—2030)》編制工作,于2015年8月上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進行審核。
赤峰市始終堅持對各個歷史時期的長城進行專業調查和深入研究。1981年,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編寫的《昭烏達盟燕秦長城遺址調查報告》,發表于《中國長城遺跡調查報告集》;1987年,李慶發撰寫的《遼西地區燕秦長城調查報告》,發表于《北方文物》;1991年,李文信撰寫的《中國北部長城沿革考》,發表于《社會科學輯刊》;1991年,馮永謙撰寫的《東北長城考辨》,發表于《東北亞歷史與文化》;1997年,李逸友撰寫的《中國北方長城考述》,發表于《內蒙古文物考古》;赤峰市博物館副館長馬鳳磊根據對境內長城的調查撰寫的研究專著《赤峰古代長城》,于2012年9月出版。
錫林郭勒盟境內有金長城、北魏長城,總長度1112.402公里,遍布9個縣(市)區。
為切實加強長城保護工作,克服地廣人稀的困難,錫林郭勒盟早在2011年成立“馬背文物保護隊”時,就將長城列為重要的保護對象之一,馬背文物保護隊員也是長城保護隊員,幾年來的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制止了多起破壞長城的事件。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長城保護工作會議召開后,該盟及時召開了全盟長城保護工作會議,落實習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國家、自治區會議精神,由主管盟長同各旗縣(市)區分管領導簽訂了《長城保護責任狀》,出臺了《錫林郭勒盟馬背文物(長城)保護隊管理辦法》,成立了由錫林郭勒盟文體新廣局(文物局)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長城保護領導小組,錫林郭勒盟文體新廣局(文物局)根據各旗縣(市)區推薦的情況,聘用了75名長城保護隊員,其中農牧民56人,職工、干部19人,并為隊員發放了隊員證和榮譽證,同時為所聘隊員上人身意外保險,發放信息服務補助、服裝等。全年長城保護工作累計投入30多萬元。
此外,錫林郭勒盟還聘請有資質的編制單位著手編輯《錫盟長城總體規劃》,各旗縣(市)區在總規基礎上制定本區域的長城保護規劃,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對全盟長城實施搶險加固、環境保護等工程。
烏蘭察布市擁有戰國、秦漢、北魏、金、明等各個朝代的長城約1900余公里,分布于11個旗縣(市)區。
2012年,烏蘭察布市委托內蒙古文保中心開始編制《西漢九十九泉長城保護規劃》,2014年基本完成,經最后論證修訂后上報國家文物局審批;2014年,內蒙古文物局委托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編制《內蒙古自治區趙北長城保護規劃》,烏蘭察布市境內趙北長城保護被列入其中;2013年,烏蘭察布市漢長城杏桃溝段墻體、五道溝障城搶險加固工程,烏蘭察布市金界壕賽忽洞、十二頃段搶險加固工程,烏蘭察布市涼城縣明長城烽火臺遺址保護工程等長城保護項目立項報請國家文物局審核,并得到批復;2014年,烏蘭察布市隆盛莊明長城(大邊)搶險加固工程保護項目立項報請國家文物局審核,并得到批復。
鄂爾多斯市分布有戰國、秦、隋、宋、明5個朝代的長城,總長約為228公里。
鄂爾多斯市戰國秦長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余長城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按照《文物保護法》規定,目前,各旗區初步建立了長城“四有”檔案,明確了轄區內長城的保護主體及機構,公布了相應的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在長城沿線都豎立了一定數量的保護標識,建立了記錄檔案。
鄂爾多斯市各級文化(文物)管理部門,每年充分利用各類紀念日、節假日大力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教育活動。各旗區充分利用各類媒體,通過電視、視頻、報紙、網站、微信公眾號以及散發宣傳單等方式,積極開展長城保護法律法規宣傳工作。有的旗區還到長城周邊企業、農牧民家實地進行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了廣大群眾保護長城的意識。
鄂爾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了《內蒙古長城資源調查報告·明長城卷》、《內蒙古長城資源調查報告·鄂爾多斯——烏海卷》,獨立編寫的《鄂爾多斯歷代長城》已進入統稿階段。
巴彥淖爾市擁有趙長城、秦漢長城和漢外長城南北兩線共4條長城,全長約1000余公里,均為東西走向。
巴彥淖爾市積極申請文物保護工程立項并得到國家和自治區專項經費的支持,開展實施一系列長城保護工程。
1999年至2001年,開展實施了秦長城小余太段2000米修繕加固工程;2006年,開展實施了雞鹿塞東坡防洪堤壩建設工程,有效地阻擋了洪水對雞鹿塞古城址的沖刷;2008年,開展實施了德嶺山水庫秦長城1258米、德嶺山水庫西段的烏布浪口公路東7502米長城的修繕保護工程;2012年,開展實施了小余太秦長城板申圖段1000米墻體及烽火臺的搶救維修工程;2010年,對雞鹿塞及周邊烽燧編制了保護規劃;2013年,編制了雞鹿塞修繕工程方案,并于2015年獲國家文物局審批通過,撥付專項經費1000余萬元,2016年維修保護工程開始實施;2013年,開展實施了德嶺山水庫西段、烏布浪口公路西段秦長城4100米、烽燧6座及鉛絲防洪籠壩兩處的搶險保護修繕工程;2014年,開展實施了烏拉特中旗德嶺山西段1258米保護工程;2015年,對烏拉特中旗烏布浪口東段700米進行完善調整,并按照補充修繕方案對遺址作了進一步清理和修繕墻體;2015年,開展實施了秦長城烏拉特后旗達巴圖(高闕塞)古城及周邊烽火臺的維修保護工程;2015年,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進行了趙長城烏拉特前旗段搶救維修保護工程方案和小余太秦長城張德祿灣段搶救維修保護工程方案的編制工作。
長城遺址是巴彥淖爾市境內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也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巴彥淖爾市先后與中央電視臺聯合拍攝《塞外列城》、《河套長煙》、《千古河套》等系列宣傳片,并在全國多個電視臺播放。
烏海市現存秦代和明代兩個時期的長城,秦長城約為74公里(含消失墻體),明長城約為20公里(含消失墻體)。
2010年,烏海市編制 “十二五”長城保護工作計劃,涉及長城總體保護規劃、搶救性加固維修、保護設施建設,為下一步長城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充足的項目儲備。目前,《烏海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已正式啟動,部分項目已獲國家文物局批復立項。
烏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公布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劃定了明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烏海市文物部門在交通要道、人流頻繁的區域,豎立保護標志加強保護宣傳。
2012年,完成了《烏海明長城二道坎烽火臺保護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內蒙古自治區和國家文物局已審核批復,《烏海明長城二道坎烽火臺保護修繕工程》施工圖已完成,正在前期準備工作中。爭取在今年進行施工保護,另爭取在2016年完成秦漢長城新南8段的保護規劃項目。
阿拉善盟長城分布主要為漢至西夏長城、明長城,長度約為305公里。
阿拉善盟長城保護方式為文物保護單位和基層義務保護員日常巡查,目前共有長城保護隊隊員108人。
阿拉善地域遼闊,文物遺址眾多,大多數地處山區、荒漠和戈壁。為更有效地保護阿拉善盟境內文物遺址,阿拉善盟在阿左旗試點成立了駝峰(長城)文物保護隊,成員均為基層農牧民,對境內古遺址、古建筑進行看守保護。組建基層“駝峰(長城)文物保護隊”,發動組織農牧民自愿參與文物保護的宣傳與管理工作,形成群防群保、切實可行的保護體系,“駝峰(長城)文物保護隊”隊員把文物保護作為自己的榮譽和使命,真正使自己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文物保護員、文物宣傳員。
未來,內蒙古自治區將統籌規劃,積極行動,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激情,把長城保護工作推上一個新臺階。
內蒙古歷代長城詩鈔
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賦
楊廣(隋)
鹿塞鴻旗駐,龍庭翠輦回。
氈帳望風舉,穹廬向日開。
呼韓頓顙至,屠耆接踵來。
索辮擎膻肉,韋韝獻酒杯。
何如漢天子,空上單于臺。
飲馬長城窟
李世民(唐)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
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
出塞
王昌齡(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
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
匣里金刀血未干。
青冢
王元節(金)
環佩魂歸青冢月,
琵琶聲斷黑山秋。
漢家多少征西將,
泉下相逢也含羞。
過東勝用先君文獻公韻
耶律楚材(元)
荒城蕭灑枕長河,
古寺碑文半滅磨。
青冢路遙人去少,
黑山寒重雁來多。
正愁曉雪冰生硯,
不忿西風葉墜柯。
偶憶先君舊游處,
潸然不奈此情何。
過豐州
劉秉忠(元)
邊山彌彌水西流,
夾路離離禾黍稠。
出塞入塞動千里,
去年今年經兩秋。
晴空高顯寺中塔,
曉日平明城上樓。
車馬闐駢塵不到,
吟鞭斜裊過豐州。
望長城作
愛新覺羅·弘歷(清)
金墉迤邐倚山尖,
想象當時守備嚴。
但擬天驕祛冒頓,
那知民怨萃蒙恬。
千秋形勝因循覽,
萬古興亡取次覘。
自是天心無定向,
從來違順卜黧黔。
題昭君墓
翦伯贊
漢武雄圖載史篇,
長城萬里遍烽煙。
何如一曲琵琶好,
鳴鏑無聲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