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通濟渠鄭州段的遺址項目惠濟橋,如今布滿淤泥和雜草,積水環繞,周邊像個“大市場”。昨天,大河報A05版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引起國家文物局及河南省、鄭州市文物局的高度重視。昨天,相關部門回應稱,目前惠濟橋正在進行環境整治提升工程的掃尾工作,已督促施工單位清理橋上淤泥和雜草,并對橋下水面垃圾進行打撈。
解釋
積水是因惠濟橋地勢比周圍低1.4米
昨天,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館長閻書廣稱,大河報報道的惠濟橋上出現淤泥雜草以及積水的問題屬實,看到報道后,國家文物局及河南省、鄭州市文物局對此事高度重視,要求該館對相關問題進行整改并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目前,惠濟橋正在進行環境整治提升工程的掃尾工作。”閻書廣介紹,現在進行的是環境整治提升的一期工程,從去年秋季開始啟動,一直進行到現在,即將進行驗收。之前,工程周邊設置有圍擋,后來應村民的要求拆除了。看到報道后,該館立即督促施工單位進行了整改,要求其對橋上的淤泥和雜草進行清理,對橋下水面上的啤酒瓶等垃圾進行打撈。下一步,將用抽水泵把橋下的積水抽干。
據了解,經過專家論證研究,為了尊重歷史事實,惠濟橋遺址恢復后,其功能定位是“旱橋”,橋下是不能有水的。那為啥不采取措施阻止橋上、橋下出現積水呢?閻書廣稱,惠濟橋處在惠濟區惠濟橋村的中心地帶,其地勢比周圍低了1.4米,所以,每次下雨難免出現積水。而且,村莊內的生活垃圾經常會隨著雨水流到橋上和橋下,今后,計劃在惠濟橋周圍設置一些濾網或圍擋,阻擋生活垃圾順水流入橋下。按計劃,環境整治提升工程的二期工程結束后,會建設一套完善的自動排水系統。屆時,橋上、橋下的積水問題會得到徹底解決。
另外,鄭州市正計劃在“古須路”附近建設一個“鄭州運河遺產博物館”,目前該項目已處在征地階段。
疑問
如何解決大運河保護問題?
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通濟渠鄭州段的地上河道有16公里長,地下河道有4公里長,此外還有五六處大運河相關遺址點,而該館的正式在編人員只有十來個,人員、資金都面臨較大缺口,給管理、巡查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記者了解,因為收益低,目前鄭州尚無社會資本投資大運河的保護、利用,所需資金主要是通過財政撥款的方式解決。
昨天,河南省文物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對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省里有專項資金安排。如果鄭州市文物部門發現大運河鄭州段的管理、保護資金不足,可以按程序打報告申請。
據了解,目前鄭州市對大運河的保護尚缺少人大立法舉措。2011年,鄭州市曾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公布了《鄭州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2012年9月,鄭州市政府又下發了《關于加強大運河遺產鄭州段保護工作的通告》,但均沒有上升到人大立法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