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88項“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出爐

2016/7/28 9:51:25 點擊數: 【字體:

    本報記者  孟  欣
 
    早在19世紀下半葉,英國來華傳教士艾約瑟就將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此后,“四大發明”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除了“四大發明”外,智慧的中國古人還做出了哪些獨創的、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科技成就?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經過3年多的努力,最終推選出“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共88項,并在此基礎上編寫出版了《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一書及配套掛圖。在全球史視野下,對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進行了系統梳理,列出清單。
 
    中國古代不只有“四大發明”
 
    造紙術無疑對人類文明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我們的祖先最先栽培的水稻,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糧;活字印刷術設計精妙,是印刷史上的重大革新,然而雕版印刷術自唐代至清末,始終是我國文本印刷的主體;火藥的發明摧毀了中世紀歐洲封建領主的城堡,但馬鐙的發明使得游牧民族戰斗力提升,在歐洲乃至世界廣袤的土地上任意馳騁……由于培根、伏爾泰、馬克思、李約瑟等思想家、科技史家對“四大發明”的頌揚,全世界都對中國古人的智慧贊嘆不已。然而,我國古代還有很多重大科技發明創造,由于研究和宣傳不足,淹沒在時間的長河,甚至不被本國人民所熟知。
 
    “經過近百年的努力,科技史研究取得了累累碩果,突破‘四大發明說’之局限的學術條件早已具備。”研究組成員、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柏春告訴記者,自2013年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研究組在整個人類文明史的視野下,梳理中外科技史、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對古代發明創造做出審慎的學術評估、系統考量,最終推選出“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88項,其中包括科學發現與創造30項、技術發明45項、工程成就13項。
 
    據了解,為保證“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的權威性,所選項目廣泛爭取了專家意見。自2013年8月起,研究組先后組織了百余名專家進行嚴謹的考證與比較研究,還特別邀請國外專家參與此項工作,力求征集全面、客觀的意見。2014年,將初步遴選出的85項發明創造在社會上公示,獲得各方意見反饋。2016年初,根據后續的反饋意見,研究組將清單中的發明創造增加到88項。
 
    引發現今科技創新思考
 
    張柏春告訴記者,中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88項,究竟哪些成果可以算做“重要”被列入清單?研究組重點考慮三個方面:突出原創性、反映古代科技發展的先進水平、對世界文明有重要影響。“評估某項發明的原創性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獻證據,能證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或者屬于最早之一且獨具特色。為慎重起見,我們未推薦那些因史料不足而不易判斷其科技內涵或原創性的發明。有些發明創造的科技內涵長期屬于難解之謎,也沒有列入清單范圍。”他表示,清單還突破了“成就描述”的范式,注重探討知識的創造和傳播以及科技與各種社會因素的互動關系,以全球史的視野考察中國傳統科技。
 
    據了解,研究組編寫的《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一書及配套掛圖于2016年6月正式出版,這一項目列入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的“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項目,并躋身“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研究成果的出版全面總結了中華民族輝煌的傳統科技文化,反映了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上的偉大貢獻,使先賢的智慧成為激勵當代國人創新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這一成果的出爐也引發了更多關于現實問題的思考:為什么盛唐時期的科技成就不突出,反倒是長期被認為偏安積弱的宋代,在科技創新方面卻有輝煌的成就?從元末開始,我國為什么長期陷入科技緩慢發展階段?這些研究對于揭示科技的歷史、本質和發展規律,認知科技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復雜關系,為當下研究和傳播科學思想、建設科學思想庫、發展科技文化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呼吁保護科技遺產
 
    “過去,古代科技成果并不包含在文化范疇中。近年來,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人們逐漸認識到科技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清華大學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所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馮立昇告訴記者,一些古代建筑蘊含了古人極高的智慧,對現代城市規劃有著重要意義;許多至今仍在傳承使用的技藝,例如瓷器燒制、陰陽合歷等,是實用價值和中華民族文化生活內涵的統一,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張柏春表示,由于長期以來對古代科技成就認識和傳播的不足,導致許多重要的古代科技文明成果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合理的保護。88項“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清單的出爐,能夠為科技遺產的保護提供評判依據,以合理地衡量哪些遺產是值得保護的,某項技術應當選取怎樣的代表作加以保護,使那些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得到必要的保護、有效的傳承。
 
    馮立昇說,這88項“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中既包括都江堰、大運河等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也包括銅車馬、曾侯乙編鐘、提花機等出土文物,還有珠算、古醫藥等至今仍在使用的科學技藝,能夠較好地反映文化遺產中的科技內容。“清單的編寫工作不應就此停止,應當保持開放狀態,持續拓展錄入項目。特別是對于那些現實生活中還能見到、依舊在發揮作用的科技成果,應不斷補充,使其走進公眾和傳承保護機構的視野。”他告訴記者。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