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首屆中國大運河國際高峰論壇現場。 何蔣勇 攝
“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世界遺產中國大運河歷經千年生生不息。浙江杭州位于運河最南端,因河而興,成就了“錢塘自古繁華”的盛景。
10月21日,在杭州舉行的首屆中國大運河國際高峰論壇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高級代表Peter Debrine點贊杭州的遺產保護工作。在他看來,文化旅游項目將把世界遺產傳承下去,讓整個世界遺產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遺產是文化旅游中的重中之重,我們一定要通過旅游業的推廣來促進和保護我們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當地的文化傳統,還有人們的技能。”
流淌千年的中國大運河孕育了開放包容、底蘊深厚的運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一條重要的精神紐帶。2014年,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共同組成的“中國大運河”項目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四類。
在Peter Debrine看來,每一個“遺產”在世界遺產的清單上都是特別的存在,“他們符合我們的標準,也講述了一個故事。”
Peter Debrine強調,世界遺產要突出世界價值,不僅僅能夠造福當地的人民或者國家的人民,更多的要造福全世界的人民。
近年來,不斷開展的具有廣泛性的和教育性宣傳,喚醒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世界遺產面臨困難處境的危機意識,也讓世界遺產煥發新的生機。
Peter Debrine解釋道,世界遺產保護最重要的是從管理開始的,“因為好的遺產傳承要從好的管理條例開始。”
Peter Debrine點贊中國莫高窟的保護方式。他表示,莫高窟本身是一個很脆弱的旅游景區,但是當地制定了非常好的旅游管理條例,控制進入莫高窟景點的人數,延長“遺產”的生命。
近年來,每到節假日,瘋狂涌入風景名勝區的游客對景區而言卻是另一種“負重”。隨著大運河景區的人流增多,大運河如何保護已然成為一個新的問題。
針對此現狀,Peter Debrine建議先觀察景區人口遞增趨勢,建立模型,再出臺合理的政策,“非常幸運的是,我們這個大運河流經的地域非常廣,面積很大,從這個層面上講,它能容納的人流量就很多,那么重要的就是把客流分散在各個流域。”
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討厭“扎堆”旅游,假日前夕,總有不少人在網上抱怨未來的人流高峰,甚至發誓絕不出門。但實際上,每逢節假日,國內各個主要景點依舊人山人海,人流量永遠有增無減,和網上的輿論形成鮮明對比。
“根據這種現象可以出臺一些激勵政策,比如在不同時間段會有不同的優惠,一方面延長運河游覽期限,另一方面減少保護的難度,另外在提供好的旅游體驗的時候,還要注重在旅游景區提供優質的公共設施、空間,”Peter Debrine建議道。
除此之外,Peter Debrine表示還可以用價格進行調控,“在旅游淡季,可以降低門票、飛機票、火車票等的價格,來激勵人們旅游。”
在未來,旅游業將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對所有人都會有極大的影響,Peter Debrine呼吁民眾應該要充分的利用它的潛力,造福未來和子孫。Peter Debrine強調:“旅游本身就要反補保護,旅游景區的收入要支持遺產保護。”
據悉,首屆中國大運河國際高峰論壇由中國新聞社、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杭州市運河集團、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杭州市旅游委員會、杭州市西博辦共同承辦。該論壇是2016第三屆中國大運河廟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一屆的中國大運河廟會是杭州的一塊響亮品牌,也是讓中國大運河及廟會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杭州的一個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