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師王志成在修復青銅器
一件2600多歲的青銅鼎,在2013年被考古學家從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里發掘出來時,已經嚴重損壞、銹蝕和變形,厚厚的土銹不僅覆蓋了它精細的花紋,也破壞了它優美的身姿,但經文物修復師的“精細手術”,這件青銅鼎神奇地復活了,矗立在櫥窗中,春秋特色的青銅紋樣,厚重又大氣,訴說著千年的歷史文明。
不只是青銅鼎,在24日開展的《匠心神韻——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技藝展》上,清代蟒、書畫、明魯王的家具以及漢代竹簡等58件(套)文物,經過修復師“化腐朽為神奇”的精湛修復,煥然一新展現在參觀者面前。
“文物醫生”妙手回春
3000年前的青銅器復活
如果不知道這些“修舊如舊”的青銅器、古代服飾、家具和書畫是修復品,參觀者可能會感嘆幾百年前甚至3000多年前的歷史文物竟然會保存得如此完美。其實,此次展出的每一件文物,都離不開修復師“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在展館的一角,山東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師王志成向參觀者展示了復雜又嚴謹的文物修復場景——他趴在一張擺滿各種工具、藥水、吸塵器、打磨機的工作臺上,手拿醫用手術刀,戴著護眼鏡,胳膊里摟著一件前不久在蘭陵出土的商代青銅尊,小心翼翼地打磨著銅銹。如柳葉一樣的手術刀,一點點地切下肉眼幾乎看不到的銅銹,幾個小時過去了也不過完成小小的一點面積。在不久的將來,這場妙手回春的拯救,可以讓一件擁有3000年歷史的青銅器恢復它原來的風采。
負責講解的山東博物館文保部文物修復師黃瀚東告訴記者,“一件青銅器的修復長則一年,短則幾個月。這尊青銅器的修復其實已經進入了后半階段。它剛出土的時候被銹蝕得很嚴重,尊的邊沿和器身也有很大的缺損。之前我們已經用銅把它補配完整了。現在是清除有害銹階段,銹清理完了,會涂上特殊化學藥品防止它繼續被銹蝕,然后再做封護和做舊工作,讓它基本與空氣隔絕,保護尊的銅質。”
“文物保護修復的目的是延緩其被腐蝕。即便全球最先進的技術也達不到完全保護青銅器不繼續銹蝕的水平,但可以用科技手段對它進行全方位的保護,延長它的壽命。”黃瀚東稱,山東目前亟待修復的銹蝕、破損的青銅器非常多,目前緊急拯救的都是經國家認定和批準的文物。
每件被修復的寶貝
都滲透“工匠精神”
該展覽共展出58套文物,全部都是文物修復師運用多種修復技藝復活的。其中,青銅器大多出土于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薛國故城的發掘工作中,而服飾文物則多是清朝官衣、朝服、蟒袍等珍品;最引人矚目的則是銀雀山漢墓簡牘,經過修復性保護,這些簡牘上的文字清晰可見,從明魯王朱檀墓中發掘出來的家具和木傭也以嶄新面貌示人。
從展出來看,大多數青銅器在出土時已經破碎、銹蝕、變形和缺塊,經過我省文物修復師的矯形、焊接、粘接等,最終將它們復原成功。相比青銅器修復的復雜,明清流傳下來的服飾修復也是一項繁雜工作。山東博物館文保部修復師莊萍修復的二級文物——明代官服赤羅朝服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在修補破損的衣服時,莊萍需要自己找絲線,自己染線,然后再一點點地縫補,順利的時候一天僅能補1角硬幣那么大的面積。“每一件服飾的修復,難度都很大,而且受損程度不一樣,面料也不一樣,每一次修復都是一項系統工程。”
文物“活了”
就可能是國寶
其實,近年來我省文物系統在不斷加大文物修復力度,但全省館藏文物中仍有近三分之一的文物受保存條件等方面限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病害,瀕危文物總數接近150萬件。此外,考古發掘積累了數以百萬計的考古標本,而且每年在以近萬件的速度增加。
為擺脫文物修復困境,我省于2015年成立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建設山東省文物保護科研修復工場。此次展覽開展之際,我省又聘請了全國文物科技保護領域的十位頂尖專家周寶中、李化元、吳順清、馬清林、鐵付德、潘路、吳來明、周鐵、馬濤、趙西晨,作為“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咨詢專家”。51名工作在我省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一線的優秀專業技術人員,被聘為首批“山東省文物修復師”。
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長、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化元是此次受聘的咨詢專家之一。他稱,文物修復的最大意義就是保護它的價值,讓它產生社會效益。“一件文物有三大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如果文物不修好,就是一堆鐵銹,無法體現它們的價值,一件文物修好了,就可以在社會上展出,或者成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甚至成為我們的國寶,發揮他們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