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負載很大,壓得它喘不過來氣,在這樣的困境下,古村落的希望在哪里?我們如何破解?
我想用“三個抓手”來應對現有的困境:第一,保護規劃先行;第二,引入良好的公眾參與機制;第三,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或領導班子。沒有這“三個抓手”,古村落很難有良性的發展。
關于保護規劃,首先要有深度。古村落的歷史都非常厚重,做規劃一定要達到相應的深度。我曾主持編制《河南省新縣毛鋪古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毛鋪古村落的歷史非常厚重、過去非常富有。經過梳理和分析歸納,我對毛鋪先民的遷徙和發家史有一個基本的認知:毛鋪的彭氏最早是從江蘇徐州遷出,是彭氏的始祖,經過歷代的發展繁衍,北宋的時候遷到河南開封,后來遷到江西南昌,再后來遷到湖北麻城,最后遷到新縣。毛鋪這支彭氏幾經輾轉,對他們的建筑特色形成了重要影響,我把它總結成“類徽派”風格,即毛鋪古民居比鄰而居、灰墻黛瓦、門樓高聳、雕飾精美的類徽派的風格。做保護規劃要提煉出這個村的特色和價值,才會接地氣,這是保護與發展工作的基礎。
保護規劃要有廣度,要做得系統性、層次性比較強。把握村子的整體環境格局特別重要。毛鋪村這種山、水、田、場、宅的格局很有價值:山是它背靠的白云山;水是村前面一條白露河,給古村帶來很多靈氣;這里是豫南地區,有很多稻田;場是打谷、打麥場,就在古民居前面,這個格局非常有味道。
保護規劃還要有一個發展的視角,以“發展”的視角來切入、帶動保護。村里的老百姓如果沒有合適的產業引導、沒有就業崗位、增加不了收入,不能夠致富,這個村子的保護肯定是一句空話。我們做保護規劃時對整個村子有多少資源、多少耕地、多少工業,有什么樣的潛在價值,做了詳細的梳理之后,再和當地的干部百姓坐下來認真研討,提出發展對策,這點對于村落的保護,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抓手是公眾參與機制的導入。古村落要發展好、要和諧,必須是每一個村民都參與進來,這樣發展才能有后勁。如果村里的老百姓對著干,肯定不行。公眾參與在發展規劃制定時就應該導入。日本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們在一個歷史村鎮、歷史街區的發展規劃制定時就邀請很多專家和當地百姓參與進來,專家里面有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規劃師、建筑師,甚至還有畫家。
第三個抓手是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或領導班子。目前很多村子的老百姓有發展的意愿,但沒有能力挑起這個頭,必須是村干部或者村里有威望的人來主導這個事情。對于領導者應該具備三個素質:首先要有公信力,他必須要一碗水端平;其次要有很強的執行力,能夠推動這個事情的發展,有時候強勢的村干部是能做成大事的;最后要有親和力,做老百姓的工作要有恰當的方法。孫君老師做的郝堂村,也是碰到了一個好的村支部書記,她很好地貫徹了孫老師的規劃設計理念,所以這個村子發展得非常好。
林祖銳(作者系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委會副秘書長,中國礦業大學力建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鄉土建筑遺產和傳統聚落保護、活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