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積極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國家機遇,做好河南段規劃工作。重點突出河南特色,弘揚中華文明和中原文化,從立足“三好”(保護好、傳承好和利用好)的角度探索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河南模式”,打造文化帶、生態帶和旅游帶的“三帶”發展格局,著眼資源、部門和區域“三統籌”,創新運河發展協調機制。
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說,大運河河南段是隋唐大運河主要的節點,隋唐時期大運河最輝煌的部分都在河南,有力地支撐了當時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穩定。保護利用好大運河,很好地切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整合各地資源,對于促進沿線城市的發展、改善當地民生都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河南省大運河沿線各地政府高度重視大運河的保護利用。滑縣與浚縣分別建立了大運河保護利用會商協作機制,強化了河務、水利、住建、鄉鎮、土地、公安、文物、旅游等部門的溝通與協作。滑縣以運河遺產為中心,依托對古城墻、商貿古街、創意產業中心等有效利用,建設集大運河、道口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旅游、觀光、娛樂、休閑、飲食等文化產業于一體的運河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
為了做好保護利用大運河這篇大文章,河南將重點梳理好歷史文脈,傳承文化,講好故事,加大宣傳和推介力度;要處理好保護傳承和利用的關系、近期與長遠的關系、重點和系統之間的關系,統籌規劃設計,堅持“工程化、項目化、可落地”的原則,進一步明確工程核心,強化特色,打造靈魂、品牌工程。
田凱認為,要立體打造,通過考古發掘追溯隋唐及其他歷史時期的大運河文化遺址遺存,串聯古今;要強化特色,提升品質,將文化、水脈、森林、運河等要素相結合;要始終把文物保護作為關鍵;要統籌協調,整體規劃,協調好文物保護與居民生活的關系。在注意文物本體保護的同時也要注意周邊環境的整治,形成更好的人文環境,要進一步加強對戰國、隋唐等歷史時期的大運河遺跡進行勘探和研究,并做好大運河遺址遺存的保護和展示工作,讓群眾能夠更直觀清楚地了解大運河文化。
據了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其中屬于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和永濟渠的有9個遺產區,河南占7個,分別是洛陽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通濟渠鄭州段、商丘南關段、夏邑段、衛河(永濟渠)滑縣浚縣段和浚縣黎陽倉遺址,涉及鄭州、洛陽、安陽、鶴壁、商丘和滑縣等市縣,涵蓋了河道、碼頭、河堤等完整的遺產類型,見證了大運河從開鑿、發展到繁榮、沒落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特別是發現的3座大型皇家糧倉遺址,排列有序,規模宏大,有力印證了隋唐大運河保障重大軍事行動和經濟開拓的重要功能。
如何更好地保護好、傳承好大運河作為活態世界文化遺產內在的文化價值,利用和放大世界運河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河南省發改委、河南省文物局高度重視。田凱表示,不久前,他們深入沿線進行實地調研,通過資源調查、文獻搜集、規劃論證,將建立起大運河資源庫,積極與旅游生態等部門結合,形成一條完整的文化運河、經濟運河、生態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