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句名言:
“自古以來, 局外之議論, 不諒局中之艱難。”
觀眾看得熱熱鬧鬧一場戲,不知道幕后有多少艱辛,一次展演不更是如此?
組織者可以用千頭萬緒、熱鍋上烤形容。
第三屆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已經落下帷幕。是什么讓主辦方寧愿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著熱鍋烤的煎熬,持續進京展演?
在中國,三年或五年往往是重要的時間節點,已經持續三年,有啥經驗值得分享?
以 豫劇“北京展演月”這種運作模式對促進本劇種發展具體有四大利好:
第一,團結!
團結就是希望!
它增強了全國豫劇院團的凝聚力。三屆算下來,參演院團覆蓋了全國十多個省區市包括河南、新疆、陜西、河北、安徽、湖北、山東、陜西、臺灣的幾十個院團。參加豫劇“北京展演月”“像回娘家一樣”,代表了參演院團的心聲。去年,臺灣豫劇團為了參加展演,不遠萬里,輾轉周折,演出的服裝、道具、布景是先通過海運到天津,再從天津港口運至北京。多難都愿意來,說白了,不也是想有一種劇種上的歸屬嗎。
凝聚力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形成,而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深耕。比如 “帶頭大哥”河南豫劇院平日對其他省區市院團給予了很多創作幫扶,定期舉行的全國豫劇院團長工作交流會給大家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平臺。這些都為在北京集中進行展演打下了基礎。而展演又使凝聚得更緊密了。
第二,人才!
激發了青年人才的成長。
培養青年人才并不是把水灌下去,就像幼苗一樣茁壯成長了,良性的環境和機制才是關鍵?幢敬螀⒀莸脑簣F,省直,市屬,縣市級,規模、體量各不一樣,生存狀況也不一樣,有的從未進京演出過。那些基層院團的演員對到首都這一文化中心演出,與專家、首都觀眾的互動,肯定是視榮譽與挑戰并存,全身心準備是必須的、必然的,得到的回饋肯定是珍視的,演出對他們是一次難得的鍛煉和提高。再加上和其他劇團演員的交流碰撞,青年人想沒收獲都難。
其實,對人才的培養一直是組織方有意識的追求。這一屆開幕戲的重任就落在了河南豫劇院青年團的《堯山情》身上。而且,汪荃珍、孟祥禮在里面當了綠葉,汪荃珍只演了七八分鐘,要知道她可正值其藝術盛年。上一屆《全家!罚顦浣ā①Z文龍等甘當人梯。真正做到了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說過的:“培養人才,河南豫劇院視為重中之重,對青年人大力培養、大膽使用。”
第三,作品!
為劇目的打磨、提升提供了平臺。
展演先要經受住處于首都這個全國文化中心的觀眾檢驗,另外,不得不說“一劇一評”機制很有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沒用人否認評論的作用,但如何收集到高質量的評論,還需要像展演月這樣的平臺,形成號召力,召集更多的專家。新劇自然要評,老作品是經典,要不要重新放在當代審視?自然要!這屆的《北魏孝文帝》《打金枝》就代表了這兩類:新編歷史劇《北魏孝文帝》上演的就是匯集了專家意見后“升級”的復排版;《打金枝》是傳下來的經典,仍然還在開研討會收集意見。
第四,觀眾!
它為劇種發展營造了聲勢。
有聲勢,就有了注意力,就能穩定并擴大豫劇的觀眾群。2016年,現場觀眾4萬多人次,網上點擊3.5億人次,2017年,網上點擊4.5億人次。這一屆,更是創下7億人次的新高。三屆下來,已經有觀眾說“期盼每年聽到豫聲”了。
又想起另一名言:
“挺身入局, 敢于擔當, 才有成事希望。”
成就好事總得有人付出才行。
豫劇人特別是領軍人物對該劇種的奉獻精神與使命擔當,不可不提。
可知道,搞這一次活動需提前準備三四個月,一個月的時間要工作到凌晨兩三點?
李樹建說,這么做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他們的“劇種活起來,繁榮昌盛起來。”
五年前,河南豫劇院恢復建制,領導團隊就定下了目標:“下好全國豫劇一盤棋”。
大的格局不僅讓他們打破了地域、院團界限,也在對青年人才的培養上拿出了實打實的行動。如上面所說,正值盛年的領軍人物為青年人才讓出舞臺。在戲曲圈,這絕對很可貴。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吳素真、劉雯卉、楊歷明等已經漸露頭角。這次,汪荃珍的學生王玉鳳在《紅梅記》中任主演,收獲了很多“贊”。沒有領軍人物對豫劇發展的使命感和擔當勁頭,這些“新勢力”大概還會跑多少年的龍套吧。
三屆展演,得出了要上好“三根弦”:
一根弦:黨的文藝路線、方針、政策要貫徹、執行、響應、宣傳。今年展演月中的入選劇目現實題材超過一半,相當一部分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精品。主旋律、正能量要牢記、再牢記!
二根弦:方式方法探索創新。在經費上,政府的支持要爭取,但也要積極爭取獲得企業的支持,這次展演承辦方的負責人就多方努力爭取企業贊助;在宣傳模式上,充分發揮互聯網+,展演劇目在戲曲App平臺上直播;充分利用演出之外的時間和機會,第一年的展演月期間曾派出小分隊在鳥巢露天演出,慰問在京打工者;充分利用在京資源,來一趟北京不容易,可以做些其他的,河南豫劇院這次是抓業務和抓黨建相結合,黨員參觀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感受航天精神,下次還可以去其他地方。
三根弦:讓參演劇團和觀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有獲得感才有積極性,劇團才每屆都愿意來,觀眾才愿意看。主辦方幫劇團節省進京展演的開支,如宣傳、場租費;幫扶他們創作。有的劇團進入這一平臺后竟然有了良性循環,因進京演出,當地政府很重視,支持就來了,新的發展機會不就出現了嗎。獲得感更體現在每場戲都是精品,看得觀眾心頭激動,展演不就有了影響力了嗎?
三年以來“抱團”進京,豫劇出現了有朝氣、有活力的氣象。
如果常態化、深度化地做下去,形成藝術品牌,那將不僅傳承發展豫劇,還能鼓舞整個戲苑的“士氣”!∽髡撸荷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