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游覽峨眉山的車輛直上金頂,游客想從清音閣或萬年寺進入景區的愿望落空。
從6月25日開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四川峨眉山風景區內黃灣鄉的上千村民自發堵塞清音閣、萬年寺等景區出入口道路,要求相關部門回應其訴求,形成“堵路風波”。峨眉山景區官方微博在6月28日13點對外發布消息稱,因峨眉山景區存在山體滑坡、塌方等地質隱患原因,關閉景區。6月29日凌晨0點31分再次發布微博稱:6月29日上午7時起再次對游客開放。
官方微博消息一出,公眾質疑聲不斷。記者深入景區調查后發現,“堵路風波”源自村民維護自己的利益,亦與景區管委會與當地政府長期的管理缺失有關。
一次變革引發鏈式風波
為何當地村民阻塞景區部分入口?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副書記馮慶川說:“事件的誘因是峨眉山導游講解工作的變化。”
6月5日,峨眉山景區設立峨眉山講解旅游服務公司,意在規范講解服務秩序,杜絕野導游拉客。看似規范市場的行為卻引來另外的效果:新成立的峨眉山講解旅游服務公司對所有的散客進行一條龍服務,形成了實事上的壟斷,以往參與旅游各環節服務的景區內村民一下子沒了生意。村民們向管委會反映,但未得到回應,由此產生“堵路風波”。
歸納起來,景區內村民的訴求主要有這樣幾項:一是為村民的集體林確權,向每戶村民頒發林權證。村民認為,自己的東西不能揣在別人兜里,目前村民有多少集體林成了一筆糊涂賬;二是峨眉山景區是景區內群眾失去土地退耕還林作出犧牲換來的,理應享受景區發展的成果,村民應按門票的收入享受現金分紅;三是村民目前大多沒有就業,峨眉山景區的崗位應該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景區內村民;四是村民為景區發展失去了土地,應實現老有所養,景區應該為55歲以上的老人購買社保。
沖突來自日積月累
“景區管理者、經營者與當地村民的矛盾遲早要爆發!”峨眉山景區管委會一位負責人承認,“原來我估計會晚一點兒,現在迫使我們馬上去解決”。
峨眉山景區村民對景區管理部門的不滿并非一日。峨眉山景區約有村民1.76萬人。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峨眉山剛開發時村民便砍倒玉米,率先實施退耕還林。國家1998年出臺退耕還林政策后,峨眉山景區內實施第二次退耕還林,所有村民的土地不再種糧食,除種少量的茶葉、果樹外,所有口糧都需外買,村民們每人每年從國家領取40元到80元不等的退耕還林補貼。在萬年村,一位婆婆拿出一碗大小如蠶豆的土豆:“我們現在只能種出這個!”
“沒有生活來源后,我們只有搞旅游!”龍門村村民鄧雪芳說,退耕還林后,大部分村民都參與到在景區擺攤、抬滑竿、講解等旅游服務中。旅游業成為他們生存、致富的主要依托。
“這些年,峨眉山的經營發生了變化!”龍門村村民鄭朝富回應,靠山吃山的方式有些難以為繼,“村民掙錢越來越難!”原因在于,峨眉山景區從管理到經營都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群眾大都在景區內就業,景區管理者除了收門票外,大部分環節留給了村民。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在管委會之外,誕生了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景區的所有經營事項,而管委會與公司之間有天然的聯系,并非嚴格分開。旅游公司不再優先錄用景區內村民,同時,與民爭利的措施不斷出臺。
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陸續在景區內外建設賓館、纜車等設施,村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萬年村村民羅永高保留了多年的滑竿項目數據,萬年寺纜車建成后坐滑竿的游客數量直線下降,現有人數僅為3年前的一半。
同時,村民們對管委會的管理效率及基層干部作風頗有微詞。村民們反映,過去為解決群眾就業,景區管委會,每戶辦一個經營證,而現在與村干部疏遠的群眾無經營證,有的村民則一家有好幾個經營證。
另外,村民持證到景區內擺攤設點,需要向管委會繳納費用。在九老洞地段,賣花生喂猴的許可證,有一個月10天的經營時間,干一天活需要養活一家人三天。
有村民不理解,群眾要修房建屋,手續繁雜,一個報告打上去,兩三年批不下來,“但景區管委會卻可以想修就修。”在清音平湖地段,當年為修湖,管委會拆了楊秀斌家,之后不管不問長達8年時間,楊秀斌母女至今仍居無定所,而就在不準村民建房的她家當年的地基附近,卻聳立起了3幢高大的建筑。對此,管委會規劃股工作人員解釋,這三幢樓將用于發展集體經濟,但幾乎所有村民都不知情。另外,村民們還反映,村組干部形同虛設,辦事找不到人。而對于鄉和管委會干部,群眾認為“不與我們同路”。
對于村民的不滿,管委會負責人也承認“我們的管理有問題,很多工作沒有做到位”。
這是一次徹底解決遺留問題的機會
“堵路事件”發生后第四天,即6月28日,峨眉山管委會與村民當面溝通;29日,樂山市委副書記、峨眉山市委書記羅佳明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到萬年村與村民面對面溝通,傾聽村民訴求,一直忙到深夜。
在對話現場,村民代表帥友芳等把老鄉們的意見集中起來,一條條向羅佳明及到場的政府部門負責人提出來。羅佳明表態,將對村民們的要求逐一調查研究,限時答復解決。村民的對立情緒得到緩和。
對于所有景區內村民而言,他們把這次“風波”看作是徹底解決遺留問題的機會,因此數千村民甘愿數天歇業。他們要求直接參與峨眉山門票的現金分紅。此前,峨眉山景區管委會已經將門票收入的3%用作景區新農村建設,但這一做法并未獲得村民的認可。
馮慶川認為,峨眉山景區內存在諸多群眾不滿的現象,既有管理不到位、基層干部執行不力的主觀原因,也有管委會體制上存在缺陷的客觀原因。作為參公的事業單位,峨眉山景區管委會雖然被賦予對景區的行政管理權,但缺乏行政執法權,對景區內的亂象缺乏強力的處罰手段。
“景區內村民與風景區的矛盾不可回避!”馮慶川說,“此次事件也是調整各方利益的一次機會。”在他看來,景區管委會與村民的矛盾在于利益之爭,峨眉山旅游產業的蛋糕越來越大,但村民的感受是自己分得的蛋糕比例越來越小。
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徹底解決峨眉山的危機,需要從根本上兼顧景區的發展與景區內群眾的利益;需要景區管委會、鄉政府及基層組織轉變作風,傾聽群眾的聲音,扎扎實實為老百姓服務;需要對景區內的違章建筑、多占經營攤位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進行徹查,并對違規人員進行嚴肅處理,取信于民。村民們說,他們最需要的是公平公正,而這也應該是處理峨眉山問題的根本思路。
記者手記:
山與民,本是和諧共生的關系,但如果不能共生共榮,則會兩敗俱傷。在峨眉山景區,村民享受旅游發展的紅利,成為峨眉山市乃至周邊地區收入較高的群體之一,因而他們甘愿將土地退耕,將口糧地變成蒼翠青山。而今,代表景區管理方的“山”與民發生沖突,其實質是峨眉山的旅游蛋糕不斷壯大后,村民的蛋糕卻并未同步增長。有道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村民呼喚的是公平公正,要解決村民“不均”的疑慮,還原山與民的本來關系,就必須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讓村民共享發展的成果。同時,我們的基層組織必須真正踐行群眾路線,基層干部扎到群眾當中,而不是浮在空中不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