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振興傳統工藝浙江實踐的觀察與思考

2017/6/21 16:34:31 點擊數: 【字體:

    徐  漣

 

    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傳統工藝,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5月19日至23日,中央媒體“走進非遺第一線”振興傳統工藝浙江采訪團,深入杭州、桐鄉、東陽、樂清非遺保護一線,聚焦當地傳統工藝發展現狀,傾聽非遺傳承人的聲音,總結浙江傳統工藝創新發展的實踐經驗,同時,也觸碰、發現傳統工藝發展中的痛點難點。

    振興傳統工藝的浙江實踐具有非常典型的樣本意義。這不僅是因為浙江人文薈萃,經濟發達,更因為浙江非遺保護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多年來浙江上至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至各級地方政府的積極配合,從諸多具有借鑒意義的“全國第一”,到逐步建立非遺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的規范化、系統化、理論化的管理工作體系,浙江的創新實踐不僅具有全國性的借鑒學習作用,更對未來非遺保護發展具有前瞻性的方向引領。因此,對浙江實踐經驗的總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觀察與思考,審慎地對待每一次實踐,在認真觀察、理論研討的同時不斷校正、調整方向,力爭在瞬息變化的時代找準定位,是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環節。

    一、既要創新思維,更需留住手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關鍵在于傳承。后繼無人的無奈在一些民間文學、傳統戲曲、曲藝等項目中問題突出,但對于傳統手工藝特別是與生活緊密結合、有商業價值的手工技藝,卻在日益深入人心的非遺保護大潮中得到了傳承發展。子承父業,在傳統手工藝中有著越來越多的例子。在浙江,不少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把大學畢業、已在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工作的孩子叫回身邊,從事這項手工技藝。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在院校學習過設計、美術等相關專業。

    杭州朱府銅藝國家級傳承人朱炳仁大師的兒子朱軍岷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融合,走的是現代企業的品牌建設之路。以河坊街江南銅屋為代表,他打造了十數個品牌實體店,店里既有大師親自創作的收藏級精品,也有價格親民的小把件、小銅壺等等茶器、香器,以銅為載體,將中國人傳統意義上的優雅生活用實物展現為可觀、可賞、可體驗的生活館。

    烏鎮竹編代表性傳承人錢鑫明的兒子錢利淮創立“竹蕓工房”,他編制教材,制作材料包,拍攝教學視頻,把DIY竹編手工藝制作課程帶到學校和互聯網上。他手編的一個食盒曾被著名收藏家馬未都看中,以2萬元的價格收藏。他自信自己的手工技藝堪比父親,但他堅持認為,“粗糙的農用產品或浮夸的工藝品,這兩個方向都很難讓竹編有所發展。單純滿足被收藏和進入博物館,也會讓傳統工藝失去生命力和市場。”

    同樣,樂清、東陽等地的木雕行業中子承父業已是普遍現象。年輕一代的優勢明顯,他們思維活躍,敢于創新。他們的回歸,必將改變傳統工藝的生態,也將改變傳統工藝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傳統工藝普及推廣,降低了門檻,但DIY的普及能否算得上手藝?要不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手工技藝本身精益求精?“匠二代”的加入,能否在手工技藝上比父輩更勝一籌?

    “傳統工藝,是指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制作工藝及相關產品,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具有工業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性。”留住手藝,當然不是對抗工業生產,而是留住傳統手藝的獨特價值。一方面傳統工藝就地取材,從來都是為日常生活服務;另一方面,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不斷將技藝提高到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特別是對珍貴材料的運用,更提升了精湛技藝,才有了今天我們稱之為巧奪天工、匠心獨運、精美絕倫、嘆為觀止的藝術珍品。如果沒有了技藝的依托,在大工業面前,特別是在機器大幅度取代人類勞動即將到來的時代,傳統工藝還有沒有自己獨特的存在價值?如果因為普及而稀釋了手工技藝的技術難度,這門手藝還能否傳承下去?

    因此,在創新思維的同時,更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去留住精湛手藝,這應當是振興傳統工藝過程中更應重視與強調的方面。對于政府而言,一方面做好自己的份內之事,如政策引導、資金引導、平臺搭建、人才培養等等,另一方面,要把市場的事情交給市場。當傳統工藝的價值被充分認識之后,自然會有越來越多有眼光、有實力、有思路的企業家來挖掘、使用、開發那些具有商業價值的手工技藝,讓非遺融入生活。

    二、探索傳承機制,要與品牌建設相結合

    享譽世界的LV就是從手工技藝起步的。100多年前,14歲的路易·威登從瑞士到巴黎,從行李箱工匠的學徒做起,創立了自己的品牌。伴隨著西方工業化進程,西方手工技藝從家庭作坊走向現代品牌。中國手工技藝能否走向現代品牌?從深層次上看,手工技藝的傳承方式是一種挑戰。

    口傳心授,一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方式。子承父業,也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主要模式。一門手藝服務于十里八鄉的日常生活,容納不了過多的競爭者,只適合家族作坊的生產模式,“傳子不傳女”“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成為行業里不可逾越的規矩。同時,要學會手工絕活,也不是家庭里的每個兒子都是那塊材料,招收徒弟成為傳統手工技藝解決傳承問題的辦法。電影《百鳥朝鳳》里的嗩吶師傅,家里沒有兒子學習這門技藝,收了兩個徒弟,一上來先考試,看看他是不是適合干這一行。中國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樣的倫理關系可以保護傳統絕活不至于最后失傳。師傅將吃飯的手藝傾囊相授,徒弟有責任供養師傅,如同供養父親。所以在中國的倫理關系中,師傅與徒弟之間相當于父子關系。

    工業化生產帶來了生產關系的變化,打破了人身依附關系。即使是私營企業,工廠主與工人也不是人身依附關系,而是經濟合同或者說契約關系。

    同時,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使得人才培養的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于是,對于口傳心授的傳統技藝,傳承出現了困難:一方面因為許多傳統工藝的市場暗淡,制作技藝又要求高,年輕人不愿學習,大師很難帶到好徒弟。子承父業可以保證對家庭的忠誠度,卻未必能選擇到良才,手藝一樣無法傳承。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可以提升普遍的專業素質,卻很難得到口傳心授的絕技,又是否能夠培養出真正的工藝大師?

    浙江在這個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帶徒學藝”活動,選擇自愿授徒的杭州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5名,每人收3位徒弟;從全國招收35歲以下、有美術基礎、自愿學習傳承工藝美術的學生,學習周期5年;政府為每位學生每年補貼3萬元,每年由考評委員會對每位徒弟進行學習進度、質量、內容、態度以及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評估,如考核不合格,則可終止協議。樂清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則將黃楊木雕作為特色優勢專業項目,一方面由政府支付樂于學習黃楊木雕的學生所有學費及材料費、工具費,另一方面,嘗試建立“大師工作室”,由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3年時間,以現代學徒制的方式,招收有天賦的學生進行小班制、一對一的培養。這些探索,力圖將學校教育與口傳心授結合起來,對于培養高精尖的傳統工藝人才是非常有意義的嘗試。

    發現人才是一個難題, 留住人才更是一個難題。5年之后,培養出來的人才是留在大師身邊,還是自主創業?傳統師徒父子的倫理關系在現代社會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何倡導建立新型的合理的師徒關系,既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也關系到利益分配的合理與公正。對于傳統手藝而言,具有相當的技術含量,特別是核心技術,如果徒弟一旦掌握了核心技術就要離開,另立山頭,由徒弟變成競爭對手,那么師傅的顧慮如何打消?因此,如何保護知識產權,保護核心技術,也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也就是說,要想讓大師帶徒真正帶出高徒,就必須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既要保護大師的積極性,也要保護高徒的積極性,才能使優秀人才形成代際傳承的合力,使優秀人才培養優秀人才,傳統手工技藝才能越來越精湛。

    打破封閉,引入共享,在傳統工藝行業探索思考諸如知識產權保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制度等等方式,靠合理的利益分配而不僅僅是靠情感,不斷吸引有才華的年輕人進入傳統工藝,才能真正將手藝傳承下去。因此,品牌建設,應當是傳統手工技藝既擺脫家庭作坊的局限,又集中優秀人才凝心聚力的現代企業的發展之道。做大做強中國傳統工藝,最終要走的是品牌建設之路。

    三、傳統工藝實體店:審美的情感體驗

    傳統技藝不能被取代,并不意味著傳統工藝不能以新的方式走進現代生活。得益于浙江得天獨厚的電商優勢,互聯網+傳統工藝在浙江早已成為共識。微信推送、淘寶開店、視頻課程,許多傳統工藝項目都在嘗試“互聯網+”的最佳途徑。反過來,傳統工藝的實體店也因此呈現出與網店不同的風格與追求。

    作為藍印花布生產性保護基地之一,浙江桐鄉藍印花布豐同裕把“藍染”做到了極致。他們在繼承傳統工藝、傳統圖案的基礎上,把創意設計融入產品開發,研發出80多個色階樣本,推出創意家居、服飾、漸變色、草木染幾十個系列、幾百種產品,并把觸角延伸到IP包、手機殼等產品當中,年產值達到2000多萬元。豐同裕在烏鎮、北京建立了7家實體店,還計劃于明年把實體店開到美國。作為豐同裕的掌門人,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人哀警衛的做法給人特別的啟發:實體店的價格比網上還要便宜30%!

    這樣的逆向思維,對于傳統工藝而言,不僅僅是營銷策略,更體現出智慧。互聯網匯聚人氣,打出影響,同時吸引更多的人到實體店;通過實體店的展覽、展示,營造一種審美的情感體驗,以及對于傳統、對于歷史的敬畏。只有你親身走近非遺,才會找到感覺,這也是為什么每次非遺博覽會上所有展銷的展品一銷而空,為什么有傳承人的現場展示,觀眾總是放不下把展品帶回家的沖動。畢竟,許多傳統工藝并非生活的必需品,而展覽展示把觀眾與非遺進行了情感的連接——精湛的技藝背后有活生生的人的故事,有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脈絡,這些人、這些故事,給人感動。所以,非遺的展覽展示不是冷冰冰的物的展示,不是大工業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每一件用手工做出來的東西都不會完全相同,都讓你聽到傳承人的故事,看到傳承人的個性、風格、態度、能力甚至此時此刻的心情,每一件都是心血與智慧凝聚、有溫度有情感、會呼吸有生命的作品!所以他和她做的東西不同,它是歲月磨蝕、生命浸潤過的,它不能僅僅用錢來衡量。手工藝品的文化、歷史、審美的附加值,正基于此。

    就在浙江采訪的那幾天,AlphaGo戰勝了人類棋手柯潔,毫無懸念地贏得了人機大戰的勝利。在機器取代人類工業化勞動的不久的將來,這些凝聚著人類手藝與情感溫度的傳統技藝,也許會成為人類溫暖的生命記憶,給予人類心靈慰藉?

    類似于實體書店,賺錢并不應當是書店的唯一目標,手工技藝的實體店,也應當成為非遺項目展覽展示的重要場所。那么,這樣的實體店能否納入到政策與資金的扶持與引導當中?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過網絡一鍵達成,但手工制作的非遺產品,永遠都不是標準化的流水線,都需要手工藝者用時間、用技藝去打造,需要去把玩、去感受。因此,實體店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財力,特別是在剛剛起步的階段,很難僅靠營業額來承擔。如果能夠將其納入到補貼的范圍,也許有一天,遍布都市的傳統工藝實體店,將成為人類溫暖的情感記憶。

    四、保護傳統工藝,是保護血肉凝聚的生命體驗

    今年5月11日,由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邱志杰擔任策展人,以“不息”(Continuum—Generation by Generation)為主題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匯聚了當代藝術家湯南南、鄔建安和皮影藝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天穩、刺繡國家級傳承人姚惠芬相互交叉創作的作品,向世界闡明“中國傳承的機制與生生不息的堅韌力量”。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文化事件,其中具有的多重涵義這里不一一展開詳述。但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刺繡登上世界最重要的當代藝術盛會,進入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的展廳,至少從一個側面表明,蘊含著悠久傳統與歷史、具有獨特中國文化基因、代表著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智慧創造、卻曾經被視如敝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它的價值與意義被廣泛認同且深入人心,并成為中國人重建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下里巴人的手工技藝與陽春白雪的當代藝術,在這個世界性的舞臺上融合為一體。

    保護措施的加強,重大政策的出臺,特別是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全民利用非遺元素的熱情,特別是讓非遺走入生活、創造財富的沖動,使得非遺持續成為熱詞。但正是在這樣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應當慢下腳步,重新審視、思考我們的初衷與初心?或者說,我們保護傳統工藝,到底是在保護什么?

    事實上,從上個世紀末到這個世紀初,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提出,是對人類知識、財富、技能、情感重新分類、歸納、總結、概括,使之成為文化、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是對廟堂與江湖、精英與草根的重新認定,而是將血肉凝聚的生命體驗,作為人類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到人類文明之中。草木一秋的個體生命,因為傳承而成為永恒!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也是人類面對新的世紀新的問題而找到的新的方法。

    這幾十年,人類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的發展更是令人類自身吃驚。人類花費幾萬年時間走出森林,走出山頂洞,用了幾千年發展到現代文明,但現在,科技的爆炸式發展,已經超出人類自身所能想象。用科學家的描述,人工智能花了幾十年達到了幼兒園的智力水平,但在這個節點之后,只用了一小時,推導出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用了一個半小時,達到了普通人類智力的17萬倍。在我們可以理解的范圍來看,人類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人類開始打印人體器官,甚至開始了基因編制技術,可以選擇男女,可以選擇智力水平,這簡直是要取代上帝的工作!

    對于這樣的技術發展,有一種觀點認為,時代已如脫韁野馬,只能任由它馳騁,將人類帶入未知世界,而完全無能為力。

    另一種觀點認為,我們的未來是由我們當下的一個個選擇判斷而構成的,未來取決于當下,我們必須思考技術的終極目的,思考人類生存的意義與價值。

    人類理性一直存在著校正與匡正的能力與意識,也即自省的意識。在技術發展出乎意料的今天,對于非遺的重新認識,就是人類制衡技術的重要方式。技術進步固然重要,人類情感彌足珍貴。今天,我們不僅肯定物質遺產的重要性,也關注生命個體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歌謠、儀式、風俗、手藝等等,記錄的是人類的情感歷程。也就是說,保護“非遺”的核心,在于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對文化傳統的敬畏,對人類歷史的肯定。通過我們對非遺與傳承人的保護與尊重,肯定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這也許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上個世紀以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意義:重視人類文明的多樣性,重視個體生命價值的體現。

    這其實是關乎人類如何看待自身的問題。技術可以創造完美的人體,但不能創造完美的人生。保護傳統工藝,保護非遺,就是保護血肉凝聚的生命體驗。每一個生命個體獨特的、包含著悲歡喜怒的人生軌跡與情感歷程,以及凝聚著智慧的技藝技巧的有溫度的代代傳承,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所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