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名人名家 >> 名人與河南 >> 瀏覽南陽

“名將吳阿衡遺骨千里歸故鄉(xiāng)”系列之二 紅顏知己守墓十載

2014/7/1 16:48:35 點擊數(shù): 【字體:

 

“名將吳阿衡遺骨千里歸故鄉(xiāng)”系列之二 紅顏知己守墓十載


    哈姆雷特有段經典獨白,已成為永恒的話題:“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究竟哪樣更高貴?去忍受那狂暴的命運無情地摧殘,還是挺身去反抗那無邊的煩惱,把它掃一個干凈?”

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在一些重要關頭,必然要面對生與死的抉擇。

陳丹青最近接受采訪時說,對中國人來講,活著是最大的信仰,活下去最要緊。中國盛行“機會主義文化”,“中國人是不講原則的。這是中國人最不好的地方,也是中國人最好的地方。”

其實,中國文化還有另一面。中國人不只信奉“好死不如賴活”,“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也信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句俗話,有著深厚的儒家背景?鬃诱f:“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從孔孟的話看,儒家一直致力于與鄉(xiāng)愿、與功利主義作斗爭。真正的儒家,拒絕圓滑和鉆營,不會無原則無底線;他們追求行為方正,超越個人欲望,堅守原則和信念,不會為了謀求生存而損害仁德,而是奉行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

當國家危難之際,吳阿衡奮勇抵抗清軍入侵,力竭被俘,寧死不屈。這種人生選擇,在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中受到高度尊重,不但明政府給予“忠毅”謚號褒揚,清政府也將其事跡收入《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而清初學者彭而述為他撰寫的墓志銘,開篇即寫道:“天地有正氣,鐘于人曰浩然,與日星河岳并垂不朽。所以維持世道,表率一代者,端籍是矣。”將他作為可以“表率一代”的楷模。

但吳阿衡死后,卻曾蒙受一段不白之冤,甚至現(xiàn)在仍有一些關于他的不實之詞流傳。明末清初,是一段紛繁復雜、風云突變的歲月,明清交戰(zhàn),官軍與起義軍交戰(zhàn),先是李自成攻占北京,隨后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在此背景下,很多人、很多事難以厘清,難免有諸多流言和誤傳。

吳阿衡能從不白之冤中洗脫出來,與一個人很有關系。此人在戰(zhàn)后前去尋找他的尸骨,并移柩北京,上書明政府“請恤恩典,蔭如例”,并因此使朝廷下令由工部為吳阿衡治喪。

此人是吳阿衡的“妾”,但也可說是他的一位紅顏知己,她不僅戰(zhàn)場尋夫,還在大動亂中守墓十年,并最終讓吳阿衡歸葬故鄉(xiāng)。

戰(zhàn)后尋夫為君洗冤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由多爾袞和岳托率領,分左右兩路大舉南侵,突破墻子嶺和青山口,會師通州,橫掃京郊,繼而南下山東,大肆劫掠。

吳阿衡即在這場戰(zhàn)爭中死難。關于吳阿衡之死,有傳言說,他是“酒醉不能起,被殺”。說當時監(jiān)軍太監(jiān)鄧希詔過生日,總兵吳國俊拉著吳阿衡去祝壽,兩個人都喝高了,因此導致指揮不力,被清軍突破墻子嶺。

這種說法無疑是當初的不實傳言,而今人不加考辨,在網絡上輕率引用。

墻子嶺位于北京密云東80里,被視為守衛(wèi)京師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嶺上筑石城,城高二丈五尺,寬一丈三尺,城樓為磚石結構,堅固無比。關前二里的山頂上有烽火臺,可望見數(shù)十里外的敵人,一有敵情,立即點燃狼煙發(fā)出信號。作為薊遼總督,吳阿衡的駐地在墻子嶺內的密云,即便他真的曾經酒醉,也不至于倉促間被清兵突襲殺死。酒醉被殺的說法,不管說的、傳的,都沒過大腦。

事實上,清軍突破墻子嶺用了數(shù)天時間。他們在名將岳托率領下,“蟻附而上”,雙方血拼數(shù)日,總兵吳國俊畏懼逃跑,前來支援的吳阿衡孤軍被困,力竭被俘,不屈而死。

《明史》對吳阿衡的事記述不多,但足以說明他是英勇殉國的!睹魇·莊烈帝(崇禎皇帝)》說,“辛巳,大清兵入墻子嶺,總督薊遼兵部侍郎吳阿衡死之”!睹魇·盧象升》則說:“九月,大清兵入墻子嶺、青山口,殺總督吳阿衡,毀正關,至營城石匣,駐于牛蘭。”有人在雍正年間《密云縣志》上,找到了明末趙萬域的《墻子路吊吳總制魯參將》,作為證據(jù)為吳阿衡辯誣:

“墻子孤城當要路,官軍免送書楊樹。峰臺日夜傳炮旗,經略吳公總軍務……日慘慘兮月不明,與土存亡敢受生。關已毀兮軍無援,剖肝露膽赤心見。國破身死死如歸,不肯求活存真面……幾姓封王幾姓侯,慨嘆成仁萬古休。”

1638年,當明軍主力自西北馳援京師,清軍大掠之后退走,而鄧希詔、吳國俊等被處死,吳阿衡則由工部治喪、表彰。1644年,南明福王為鼓舞人心、力挽殘局,給一批忠烈之臣補謚號,給吳阿衡的謚號是“忠毅”二字。如果吳阿衡是醉酒被殺,既不會有趙萬域的吊文,更不會有這個謚號。“忠毅”二字,足以為吳阿衡正名。今日論者當用心考辨,人云亦云,會令英烈再度蒙冤。

關于吳阿衡的不實之詞,源自當時明朝全社會的慌亂。在清軍橫掃京郊之時,各種流言四起,令人真?zhèn)文妗6藭r,一位弱女子挺身而出,前往戰(zhàn)場找到吳阿衡遺骸,發(fā)現(xiàn)“膝蓋骨刮去,齒擊碎,搖落強半,舌不存矣”。慘烈之狀,足以令任何流言戛然而止。她將吳阿衡遺骸帶回北京城,有質疑吳阿衡的大臣,借著換棺材的機會“欲以驗虛實”。開棺之時,遺骸展露,全場震駭,無人能說出話,有人描述當時的氣氛:“天地為之飲恨,鬼神為之泣血。”那些曾質疑吳阿衡的人,見到遺骸,也是“人人慟悼”,無限悲傷。

一個弱女子,幾乎以一己之力,澄清流言,為吳阿衡正了名,讓他贏得了應有的尊重。

“剪發(fā)為尼” 矢志守墓

這位女子是吳阿衡的妾,姓張,睢陽(今商丘)人。

吳阿衡倜儻不羈,性格奢侈,一生娶了不少老婆,張氏是他納的最后一個妾。此女柔婉慧悟,更兼粗通文墨,“能窺書傳大略”,為人“醇謹不佻”,因此深得吳阿衡“憐愛”。兩人情趣相投,在當時的背景下,張氏堪稱吳阿衡的“紅顏知己”。

吳阿衡出任薊遼總督時,張氏主動請求留在京城,照顧吳的夫人和兩個年幼的兒子。這兩個孩子“皆非張氏所生,母早死,張氏恩勤如親生”。吳阿衡的夫人黃氏多病,“張為侍湯藥,無倦容。”

清軍大舉南侵,薊遼震動,告急文書一天三四傳到北京,張氏對黃夫人說:“主人休矣!主人性情剛烈,又身負國家重任,當有蹉跌。郎輩幸在此,可為主人存孤。”

吳阿衡死訊傳來,“舉家失措”,幸虧張氏鎮(zhèn)定,“命健足走探消息,得真耗。乃伏闕上書,愿親檢骸骨歸葬,并為吳公請恤恩典,蔭如例。”

一個多月后,大亂漸息,張氏身著麻衣,前去尋找吳阿衡下落。幾經曲折,她找到吳阿衡一個“常在左右”的老兵,得知吳阿衡遺骸的下落?吹竭z骸的慘狀,張氏悲痛欲絕,“哭伏地,絕而復蘇者再”。最初的悲痛過后,張氏對著遺骸慨嘆道:“天乎!君得死所矣!”

她將吳阿衡的尸骨“斂含如禮,載京城西郊古寺旁”。經上報,朝廷“詔工部為公治喪”。張氏的本意,是讓吳阿衡歸葬故鄉(xiāng)方城,但這個時候,李自成已重新崛起,在河南發(fā)展壯大,“中州流氛甚熾,所在郡邑,陷沒宛葉,大河以南,路絕行人。”她只得將吳阿衡暫時葬在京郊古寺旁。

幾年后,李自成攻占北京,張氏為黃夫人及兩個兒子準備盤纏,“潛遣歸里”。她自己“剪發(fā)為尼,黎面垢衫,襤褸百結,自毀為業(yè)。椎舂自給,大抵不離墓側”?恐o人洗衣服、舂米為生,張氏在墓旁守了8年,連帶此前幾年,在北京為吳阿衡守墓共約13年。

在艱難困苦中,張氏為何能矢志不移?各種情由,難以詳知。除了兩人曾有的情感外,遺骸之慘烈?guī)淼恼鸷常蠹s帶給了她堅守的意志。按照我們的推測,吳阿衡死時,張氏有20多歲,從20多到30多,是人生最好的歲月。她為夫守墓十年,不僅身處和平歲月的我們難以理解,同時代的人也大為贊嘆,稱其為奇女子,認為身當亂離之世,生計艱難,“婉轉峨眉,何處不可偷生?”而她“誓死靡移,堅貞蒙難……張氏之所以報吳公者,誠厚矣!”

張氏的目的,并不是守墓終老,而是讓吳阿衡歸葬故鄉(xiāng)。她一直在尋找這個機會,1651年,她打聽到吳阿衡生前好友王鐸在北京的住址,遂上門求助。王鐸與吳阿衡“交成莫逆”,彼此視為“刎頸之交”,此時是清朝禮部尚書,他會出面助昔日好友歸葬嗎?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商報(2014-05-2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