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梆,即南陽梆子 清嘉慶至道光年間(1796年—1850年),宛屬各縣大都建有宛梆戲班。咸豐三年(1953年),夏館鎮富紳張珊在內鄉首辦宛梆。爾后的百余年中,宛梆班子先后出現眾多,此起彼落。
據說宛梆的出現源于明末清初,李自成率起義軍從陜西轉戰河南時,把秦腔帶到陜西商洛、河南南陽一帶,后與當地民歌小調、民間說唱、民間音樂相結合而成。另一種說法為《中國戲曲手冊》記載:明朝末年陜西一帶的秦腔藝人因災荒和戰亂,向東流浪,沿途以演唱謀生,由秦腔融入南陽民間曲調,逐漸形成當今獨具南陽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
今天內鄉宛梆劇團已成為全國該劇種獨一無二的演出團體。八十年代以來,政府多次撥款扶植,現有演職員工達百余人,演技高超絕妙,“做、打、念、唱”過硬,曾多次被電視臺錄像播放,頗受群眾歡迎。
宛梆唱腔分本腔與假腔(花腔)。本腔用于唱詞,音發丹田;假腔接于本腔之后,音發腦后,有音無詞,高本腔八度,宛轉動聽,聲如銀鈴。此腔為其它劇種所罕見,亦獨特之處所在。宛梆曲調豐富,唱腔激昂,聲腔高亢豪放。男聲用大本嗓,給人以粗獷、豪邁、奔放、明朗的感覺;女生唱腔的高八度嘔音花腔,娓婉清亮,配之主弦發出的“唧唧”聲猶如鳥鳴,非常動聽。無論是唱腔藝術抑或全國惟一性,宛梆都稱得上是一個珍稀的劇種,被譽為“一絕”。
宛梆劇目共308個,其中傳統劇目195個,移植的古裝劇目和新編歷史劇目57個,移植現代戲劇目56個。【原標題:獨特的戲曲劇種—內鄉宛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