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記者在南陽市宛城區(qū)文化館見到了這些古樂譜。
記者看到,5張漢代樂譜抄寫在比較粗糙的麻布上,樂譜的開頭寫道,“清道光六年菩提寺海德收錄《漢宮廷樂府禮樂》”,樂譜是豎行抄寫,除了歌詞外,還有密密麻麻的各種符號。
77歲的高波群老人說,海德法師原名高世英,是他的祖爺,高世英精通醫(yī)術和音樂,因為偶然的機緣得以目睹宮廷樂譜并抄錄下來。后來,高世英在鎮(zhèn)平菩提寺出家,在寺院曾組織樂團演奏這些古樂譜。海德法師圓寂前,將這些古樂譜送回到老家收藏,傳到高波群手中時已經(jīng)是第四代了,一直秘不示人。
對于樂譜上密密麻麻的符號,高波群老人說,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宮商”記譜法,以宮、商、角、徵、羽五個字記錄五聲音階。樂譜上抄錄了13首樂曲,《大風歌》只有歌詞沒有譜子,李延年創(chuàng)作的《郊祀歌十九章》也只剩下《練時日》一章。
4張明代樂譜落到高波群手中實屬偶然。1950年,高波群當時是南陽軍分區(qū)文工團的戰(zhàn)士,一天下午,南陽玄妙觀道士張道仁找到他,說是先師去世時留下幾件遺物,想獻給政府。高波群一看是幾張古樂譜,立即拿去找團長,團長稱“這上面歌頌的都是封建帝王,沒用,你留著吧”。于是,明代樂譜就落在了高波群手中。這些明代樂譜采用的是“工尺譜”記譜法。
根據(jù)樂譜上的文字記載,明代南陽藩王唐定王有專用音樂機構叫神樂觀,演奏各種宮廷音樂。李自成義軍破王府后,神樂觀的成員流散到全國各地,其中有人出家到了玄妙觀,樂譜自此落入觀中。
據(jù)介紹,高波群手中還保存有大量南陽板頭曲曲譜,板式、曲子很多,而且歷時長,基本上能反映南陽板頭曲的發(fā)展沿革過程,保留有原汁原味的南陽民間音樂風格。
高波群介紹說,宮商譜、工尺譜現(xiàn)在人大多不會演奏了,只有譜,沒有樂隊演奏,那只是一張紙。他用簡譜將古樂譜進行了轉(zhuǎn)換,并在古樂譜的基礎上發(fā)掘整理出很多首古樂曲,并成立古樂團進行演奏。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專家夏冰聽完古樂團的演奏后,稱古樂譜“價值不低于恐龍蛋”。
高波群收藏的古樂譜也引起了文化管理部門的重視。南陽市宛城區(qū)文化館館長吳長付介紹說,目前正在整理相關資料,申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同時準備邀請國內(nèi)研究古代音樂的相關專家,對古樂譜的價值進行研討和論證。□首席記者張體義【原標題:南陽古樂譜 價值不低于恐龍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