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南陽

秦腔落地成宛梆

2013/4/15 14:39:38 點擊數: 【字體:

秦腔落地成宛梆

 

秦腔落地成宛梆


    宛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建海、程建坤。

 

秦腔落地成宛梆

    這些可愛的小學員擔當著宛梆的未來與希望

 

    內鄉宛梆劇團過年,“廟會戲占很大份額。”團長劉鐵民道。

    據宛梆劇團提供的《五縣會表——商業信息》記載:(近年來)西峽、內鄉、鎮平、鄧州、南陽五縣廟會(物資交流會),僅農歷正月到四月間就有380余個。有廟會就養藝人,就養宛梆。

    逛廟會是南陽人過年的大事,向神許愿、還愿,外帶自己狂歡,逛廟會三部曲就是“燒香+購物+看戲”。現在廟會已減少或取消了繁瑣儀式,更多的是休閑娛樂,但仍不失其在鄉村民眾心中的特殊地位。

    在南陽,不同廟會的會首,根據廟會敬神的不同,會對宛梆劇團提出劇目要求,關公廟會,要求多演三國戲;祖師爺廟會,要求演朝代戲、蟒袍戲。劇目選擇以熱鬧能吸引香客為標準。會首不說話,劇團才可以自行決定劇目。宛梆劇團根據演出地點遠近定價,每場價碼在900~1200元之間。

    廟會“寫戲”、演出過程大致相似。廟會正日子前一天或前兩天,商貿活動已開始。正日子前一天下午,劇團演出開始,最少連演三天。正日子上午10點前,廟會舉行敬神儀式,由會首領著眾人上香跪拜。


 廟會上唱戲,往往會請兩班或三班唱對臺戲,戲樓不夠,就搭臨時戲臺。廟會上只要有演出,賣薄荷糖、大碗茶及小玩意兒的商販總會早早到場,賣大碗茶的固定好簡陋條形木板,擺上茶碗,每人收一元錢,觀眾既有了座位,又能喝茶,形成獨特的鄉村戲曲風景。

    除廟會外,宛梆劇團過大年還常演還愿戲。在鄉村話語體系中,還愿者請戲班到廟前唱戲是首要選擇,最能顯示對神靈的虔敬。

    還愿演出,無論刮風下雨,觀眾多少,訂好合同劇團就要照演不誤。記者聽劇團人講:2007年,在西峽縣大山里一座廟前,劇團要唱三天還愿戲。從第一天起雨連下三天,再加上地點又偏,一個觀眾也沒有,但劇團還是認真地唱了三天,完成事主愿望。不這樣,“以后就沒人請劇團演出了”。

    在南陽鄉村禮俗中,為老人祝壽的頭等大事是請劇團唱戲。儀式前兩天就開始唱戲,有錢人家要請六天戲,條件不太好的會請三天戲。

    廟會、祝壽和還愿,鄉村禮俗和宛梆劇團同榮共生,前者為后者生存發展提供了空間,后者的表演也促進了前者的發展。民諺道:“紅白喜事唱宛梆,十里八村美名揚。一年四季唱宛梆,吉祥如意喜洋洋。”

    “百戲之祖”化生宛梆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號稱“百戲之祖”,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人民齊吼秦腔”仍是今日陜西寫照。在所有的劇種中,只有它不叫唱而稱吼,藝人們吼劈嗓子嘴角流血,那般撕心扯肺的吶喊,和“激越婉轉”柔美與壯美兼具的宛梆,有何干系呢?

    宛梆生長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南陽及周邊地區,又名唧唧梆、老梆子、南陽梆子,1956年南陽行署將其命名為“宛梆”。“它是明末清初陜西東路秦腔(同州梆子)傳入南陽后,與南陽當地民歌小調、民間說唱融合,演變形成的一個戲曲劇種,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中國戲曲志·內鄉卷》記載。

    同州梆子到南陽有這樣幾個途徑:一是明清秦晉商人來河南經商,在南陽各地建山陜會館,立廟會建戲樓唱秦腔招徠顧客;二是明末清初陜西大旱,同州梆子藝人逃荒來到南陽,設館收徒,傳授技藝;三是來自李自成的部隊,秦腔是他的軍中戲,他把秦腔作軍樂,設有隨軍劇團,隨時演出。

    李自成酷愛戲劇,據《明清史資料》記載,他為了向張獻忠要一個會吹拉彈唱的皇陵小太監,和張獻忠翻臉。當時,李自成以河南南陽為根據地,先后轉戰12年之久,內鄉城曾七次被李自成軍隊占領,很多軍人后來“留居河南”,并將秦腔傳播到這里。

    無論是秦人中的商人、藝人還是軍人,應該是他們合力將秦腔帶到南陽大地上。秦腔落地,受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共同滋養,一身兼有秦腔高亢激越、楚樂委婉清麗以及中原音樂平整規范,這才形成其“既激越又婉轉”,柔美與壯美配合得妙不可言的宛梆。

    宛梆興盛在清道光年間至民國三十年前后,當時南陽各縣民間春祈秋報、婚喪嫁娶大唱宛梆,到處流傳著“扛起鋤頭上南崗,嘴里哼著梆子腔”、“桃黍(高粱)地里喊亂彈”的民謠。宛梆班社數以百計,劇目有300多個,其中,以內鄉夏館鎮富紳張珊創辦的“公義班”影響最大。

    公義班創辦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名角薈萃,箱具齊全,馳名豫鄂陜三省。有趣的是,立班之時,主要演員都是來自陜西的秦腔藝人。宛梆與秦腔之血脈相連可見一斑。

    “公義班”武丑王老四,手持雙棒,上置一小簸箕雞蛋,倒翻跟頭后,雞蛋保持如故。還有個演奸相的演員犟一頭,戲太好了,卸裝后行經街頭,竟被眾口責罵。

    “公義班”在赤眉鄉人齊俊顯任戲主之后,請來名演員王春生掌班,名紅臉翟道三、名黑頭杜林保相繼加入,一時無人匹敵。

    到了上世紀30年代后期,戰亂導致多數宛梆班社停辦。至解放前夕,僅存內鄉縣“公義班”。

    需要指出的是,宛梆主奏樂器名叫大弦,樂器店買不到,由藝人們自制。大弦高一尺半,弦桿用檀木制作,里弦用牛筋,外弦用絲質老弦,共鳴箱用紅椿木,中間挖成橢圓形,面板用薄桐木板黏合。演奏者必須戴指帽演奏,耗力相當于拉弓用力十公斤左右,一般人不易掌握。演奏技巧多以錯、滑、打、拉、揉、顫、頓、切交替使用,因此它能演奏出如泣如訴、鏗鏘有力、宛如鳥鳴等各種情緒。演出時,大弦音和棗木梆音融為一體,形成特殊的“唧梆”之音,宛梆因此又名“唧唧梆”,這也是宛梆一大特色。

     表面繁榮前景堪憂

    張珊的“公義班”地位相當于京劇史上的“富連成”,名角輩出不斷頭。圍繞它也有一些民間傳說。

    有一次“公義班”巡演到湖北某地,當地惡霸扣了戲箱和藝人。在內鄉的張珊騎馬到湖北索要,要不回來只好回家。途中看見一座大橋,人困馬乏他悲愁無計,躺到橋下休息。一叫花子路過此地,他原來常到張珊家討吃的,如今已成花子頭。他問清情況后,自告奮勇“搞定”。

    他集合眾花子來到惡霸家,把宅院圍了起來,指名要惡霸答話。惡霸弄清來意,怕事態擴大,連說:“發箱、發箱,放人!張珊的戲班惹不起。”自此后,南陽凡張姓供戲,都掛張珊“公義班”牌子。

    鄧縣人王春生,藝名生娃,十四歲學戲專攻花旦。他五官清秀,嗓音甜軟圓潤,出科后不管搭誰家戲班,都會成頂梁柱。他搭誰的戲班,誰的戲班就會火,21歲時被掛金牌子(這是解放前給演員的最高榮譽)。

    他吸收了大調曲子和漢劇唱腔旋律,巧妙運用卷舌音和花腔,唱腔清新。他的臺步,較一般花旦步子大,優美大方。宛屬各縣流傳著“想看生娃戲,多跑十里地。”“生娃喊一嗓,迷了八道崗。男人不下地,女人不燒湯。”

    據宛梆“非遺”傳承人程建坤先生講:“1956年,王春生赴鄭匯演,和常香玉在一個舞臺上先后演出,常香玉盛贊他:‘你要在省里,就超過我。你要在北京,就是梅蘭芳’。”王春生因此被很多演員稱為“南陽地區的梅蘭芳”。

    宛梆著名花臉藝人杜林保成名之前,有一段難忘經歷。

    1916年,杜林保在王春生的梆子班里跟班學戲,正遇上變嗓期,戲唱砸了。他離開戲班,回到鄧縣老家,跟油匠師傅學打油。打油時必須掄油錘,喊號子,才能做到錘落力重累不壞身子。他練著喊著,經過一年多,竟喊出了一道虎腔。于是重回戲班,一張口震臺欲墜,連連數次滿堂叫好,從此聲震宛西。有人問他:“你嗓子怎么這樣好?”他說:“我是在油錘上練出來的功夫。”他因此被稱為“油錘花臉”。“老紅臉”翟道三,也是鄧縣人,他真、假腔音量洪大,音韻寬厚,老百姓稱他“震塌臺”。他表情豐富,善使氣色,在《闖幽州》中飾楊繼業時,他咬牙抖須,滿面紫紅,兩眼突出,眼睛通紅,像冒火似的,令人印象深刻。

    宛梆較早的女演員趙蘭英,南陽人稱她“小坤角”。她甩花腔與眾不同,運用吸氣,發腦后音,聽來更悠揚婉轉。

    宛梆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三位傳承人,程建坤、周成順和李建海。程建坤曾為100余部宛梆戲搞音樂設計,貢獻突出。周成順是劇團前任團長,2009年英年早逝,他先后在幾十部傳統和現代戲中擔任主要角色,數次獲省級和國家級獎勵。李建海唱花臉,自如的拖腔獨具宛梆花臉特色。他以演“包拯”著稱,刻畫人物唱做到位,充滿激情,如在《化心丸》中,他以激越狂放的唱腔,怒不可遏的形體動作展現“闖宮救危”,活畫出包拯剛烈正義的性格。他退休后,拖老殘之軀幾度辦宛梆戲校,為劇團培養后繼人才。

    與有些傳統地方戲凋敝甚至滅絕相比,宛梆市場表現算得上佳。但繁榮表象并不意味命運的無憂。它的危機在于“宛梆唱腔獨特,演出市場小;難學難唱,后繼乏人;生于民間,少文人介入,沒有條件促使它‘與時俱進’”。這是已故宛梆“非遺”傳承人周成順的中肯分析。(盛夏)【原標題:秦腔落地成宛梆】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報 2010年03月25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中國皮影藝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