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第十一屆張仲景醫藥文化節將在我市舉辦。在名醫輩出的中醫發展歷史上,張仲景獨享醫圣尊榮,就是在當代科技日新月異的情況下,張仲景依然被醫者尊崇有加。作為南陽人,我們在為張仲景自豪的同時,也不禁要問:在前有扁鵲、華佗,后有孫思邈、李時珍等名醫的情況下,為何張仲景能被國人尊為“醫圣”?筆者翻閱遍查資料,用歷史典籍中相關記載來作一解答。
正史為何無張仲景記載
與張仲景同時期的華佗在《后漢書》中有專門傳記,而《后漢書》和《三國志》均未為張仲景立傳。至明代,李濂《醫史》撰《張仲景補傳》,清陸九芝撰《補后漢書張機傳》,方有仲景傳記行世。
張仲景名字首見于王叔和《脈經》序,后其名字和事跡陸續見于《針灸甲乙經》序、《太平御覽》引《何颙別傳》、林億校正《傷寒論》序、《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北宋《崇文總目》等官修書目中。據此可以認定,張仲景歷史上確有其人。同時根據這些史料,北京中醫學院主編《中國醫學史》則將其生年確定為公元150年,卒年確定為公元219年。盡管結論存在爭議,但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的事實,完全可以認定。
仲景師承,始見于宋臣《傷寒論序》引唐甘伯宗《名醫錄》(已佚),曰:“張仲景……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李濂《醫史·張仲景補傳》曰:“仲景學醫術于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工于治療,尤精經方,遂大有時譽……”而有關張伯祖的記錄,則見于宋張杲之《醫說》,謂:“張伯祖,南陽人,性志沈簡,篤好方術,診處精審,療皆十全,為當時所重。同郡張仲景異而師之,因有大譽。”
關于張仲景的故里,《太平御覽》引《何颙別傳》言“同郡張仲景”,《后漢書·黨錮別傳》言何颙為后漢南陽郡襄鄉人,故知宋臣《傷寒論序》引唐甘伯宗《名醫錄》云仲景為“南陽人”是不錯的。1981年年底,南陽張仲景研究會成立暨學術交流大會在南陽市舉行,與會研究者宣讀論文,確認涅陽(今河南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為仲景出生地。
既然張仲景是一位名醫,為何正史無傳呢?筆者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名人和正史入傳無必然聯系。從歷代情況來看,名人未必全入正史,入正史者未必是最頂尖的名人。二是張仲景反對和抨擊“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的性格,與正史御用的特點格格不入。三是張仲景適逢亂世,地方武裝割據,中央集權名存實亡,修史范例不統一及信息閉塞難免會遺漏一些名人。
仲景醫圣尊稱如何而來
仲景的“醫圣”尊稱,既非官方賜予的謚號,也非自吹自擂自封的,而是在傳承中,靠其在醫療實踐中好的療效,靠其對百姓健康的呵護,在老百姓中口碑相傳日積月累得來的。最遲在南宋、金代已有尊仲景為“大圣”、“亞圣”、“圣人”的明論。至清初則被贊為“醫圣”而名揚于世。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嚴器之序云:“醫之道源自炎黃……后漢張仲景,又廣湯液為傷寒卒病十數卷,然后醫方大備。茲先圣后圣,若合符節。”成無己《傷寒明理論》也云:“惟張仲景方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實乃大圣之所作也。”皆贊仲景為圣人。直到明代,直稱仲景為“醫圣”者更加廣泛。明萬歷年間方有執著《傷寒論條辨》云:“夫扁鵲、倉公神醫也,神尚矣。人以為無以加于仲景,而稱仲景曰圣。”時為公元1589年。趙開美刻《仲景全書》卷首“醫林列傳”明言仲景被“后世稱為醫圣”,時為公元1599年。
將仲景與孔子并提,仲景方書與儒學六經對稱,此說盛于明、清之時。王肯堂《傷寒準繩序》曰“黃岐猶羲文也,仲景其孔子乎。”張志聰在《傷寒論宗印序》中說:“醫學始乎軒岐,立方立法,原于仲景本論,故曰,仲景猶孔子,豈臆說哉!”清代醫學家陳修園說得更為明確:“醫門之仲景,儒門之孔子也。”至此,共贊仲景為“醫圣”。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南陽府丞張三異重修醫圣祠時立碑識曰:“先生諱機字仲景……謚醫圣,南陽人。”至此,“醫圣”大彰于世。后人多用“醫圣”代仲景表示敬意,清代醫學家魏荔彤在《傷寒本義》中說:“傷寒例,叔和修緝醫圣之書,發其凡例也。”
有關仲景醫術卓絕之記載甚多。《何颙別傳》云:“同郡張仲景,總角造颙,謂曰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卒如其言。颙先識獨覺,言無虛發。”李濂《醫史·張仲景補傳》:“少時與同郡何颙客游洛陽,颙深知其學,謂人曰,仲景之術精于伯祖,起病之驗,雖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醫也。”《抱樸子》內篇云:仲景穿胸以納赤餅。說明仲景于外治法亦有頗高造詣。后世章太炎評曰:“其絕技乃與元化(華佗)相類,而法不傳,魏晉間人多以元化、仲景并稱,其術之工相似也。”然最著名者,當屬與王仲宣診病一事,望色仲宣見于晉皇甫謐《甲乙經》序和《太平御覽》引《何颙別傳》中。據明《古琴疏》記,仲景入桐柏山中采藥,遇一人求診,曰:“子之腕有獸脈,何也?”其人實告:“吾乃嶧山老猿也。”仲景以囊中丸藥與之,一服即愈。《神仙通鑒》記,仲景應召診治過桓帝。
仲景醫德高尚,為后世所傳頌。其所處之時,風氣日頹。士子多追名逐利而不求務實。仲景對此頗感憤慨,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對名利之徒予以抨擊,呼吁社會關心醫學。同時,仲景也對因循守舊、不負責任的惡劣醫風給予無情批判,曰:“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侯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而“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萬世醫宗”貢獻超越古今
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總結,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至宋代,名醫林億、孫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定本而流傳于世。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后,又一部有影響力的光輝醫學典籍,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巨著,也奠定了張仲景在中醫史上的重要地位。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后世醫者必修的經典著作,歷代醫家對之推崇備至,贊譽有加,至今仍是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本作成書近2000年的時間里,一直擁有很強的生命力。歷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學者對其理論方藥進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種專著、專論,從而形成了中醫學術史上甚為輝煌獨特的傷寒學派。據統計,國內光是為研究《傷寒雜病論》而出版的書就近2000種。
孫思邈曰:“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所以醫人,未能贊仰。”(《千金翼方·卷九》)喻嘉言高度贊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成無己說:“仲景之方最為群方之祖。”張元素說:“仲景藥為萬世法。”王好古說:“執中湯液萬世不易之法當以仲景為祖。”朱丹溪說:“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李杲說:“后之醫者,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矣。”許魯齋曰:“嘗謂醫方有仲景,猶儒書有六經也。必有見于此,然后可以議醫。”清代醫家張志聰說過:“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傷寒論》)者不可以為醫。”《中國醫籍考》說:“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日本尾臺榕堂曰:“長沙為千古用方之鼻祖……故茍能講習諳練以精究其意,推廣其義,則萬病之治可運之于掌也。”仲景及《傷寒雜病論》享譽之盛,由此可見一斑。
《傷寒雜病論》還廣泛流傳到海外,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教授包德默先生曾感慨地說:“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但張仲景早在1800年前就已把相對論的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去,張仲景是我們人類的驕傲。”1993年國際權威醫史研究機構——英國倫敦維爾康醫史研究所,把張仲景列入29位世界醫史偉人名單,加以紀念和弘揚。中國醫學史悠悠數千年,獲此殊榮者唯張仲景一人。可見,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影響已走出國門,“道經千載”,熠熠生輝,對世界醫學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和影響力。
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張仲景已經1800多歲了,即使再過百代千秋,他仍然會活在百姓心中,活在中華文明的最高圣殿上,活在世界醫學的發展進程中。“善德善心善行尤緣善醫至善,名山名水名勝更因名人而名”,醫圣祠大殿的這副對聯,就是張仲景盛名千年不衰的最好詮釋。□ 曹延鴻(原標題:張仲景何以被后世尊為“醫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