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一部《三國演義》把諸葛亮超群的智慧描繪得出神入化、婦孺皆知。諸葛亮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被人們稱為“智圣”。作為諸葛亮躬耕地的襄陽,把“智慧襄陽”作為城市品牌口號的一部分,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以上所說的“智慧”,其實說的是“智謀”。諸葛亮的智慧,如果僅僅以智謀來概括,那可真是太偏狹了。下面,筆者重點談談對諸葛亮大智慧的理解。這個“大智慧”,包括他的品德修養、他的執政理念、他的科學精神等等。
智慧德為先。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認為,諸葛亮精神可以概括為這樣四句話:心系天下的國士精神;鞠躬盡瘁的負責精神;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公正廉潔的法制精神。這都是對他品德的褒揚。
易中天是這樣闡述諸葛亮的“四種精神”的:
講諸葛亮精神,必須從諸葛亮的出山說起。在國家受難的時候,一個知識分子挺身而出,這就是心系天下的國士精神。
很多人說,諸葛亮是累死的。劉備去世后,把兒子和國家都交給諸葛亮。諸葛亮覺得只有治理好蜀國,才對得起劉備的托付。
相傳諸葛亮治蜀時,黎明即起,深夜才睡,罰二十軍棍以上的事,都要親自過問。
過度的疲勞,嚴重損害了諸葛亮的身體;沉重的壓力,又使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公元207年,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倒在了北伐途中,享年54歲。諸葛亮實現了他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的實事求是可以從他如何對待孫權稱帝看出。古人講,一個國家不可以有兩個皇帝,又不可以一日沒有皇帝。
傳說曹丕將漢獻帝殺害,諸葛亮等人便讓劉備稱帝,因為漢獻帝已經不是皇帝,得趕緊把皇帝的位置補上。
10年后,孫權稱帝,派使節去找諸葛亮。當時蜀國的大臣們都不承認孫權是皇帝,說天底下只有一個皇帝劉禪。
諸葛亮說服大家承認孫權,結果是兩帝并尊,但都不承認曹丕是皇帝。
諸葛亮這樣做體現了他的務實精神。因為當時蜀國不能和東吳翻臉,要聯合東吳對付曹魏。雖然天下一統仍是諸葛亮的理想,但在特殊時期,要有特殊的政策,要務實。
諸葛亮執掌蜀國政權后,做到了公開、公正、公平。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揮淚斬馬謖。
馬謖這個人是諸葛亮非常欣賞的人才?伤`反了諸葛亮的調度,丟失街亭。為了嚴肅法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之后,他又收馬謖兒子為義子,全軍將士為之震驚。
諸葛亮的德還可以從他教育后代上窺見端倪。諸葛亮的《誡子書》全文86字,言簡意賅,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強調了品德修養的重要。
包括諸葛亮后裔在內的中國民眾對諸葛亮推崇備至,還是他智慧中的“德”。2010年我市舉行的諸葛亮文化節系列活動中,就有諸葛亮后裔尋根弘德活動。
諸葛亮自身甚至把品德影響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國家興廢層面上。他在《出師表》中寫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諸葛亮的高尚品德讓對他有隙的側目。《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失街亭以后,陳壽的父親同樣受到了處罰。但陳壽在《三國志》中說諸葛亮“撫恤百姓,揭示法規,精簡官職,權事制宜,誠心待人,公正無私,凡是盡忠職守,有益時事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會獎賞;凡是犯干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親人也必定會處罰”。
還有,史書記載、民間傳說和小說家言中,木牛流馬、八陣圖、連弩、饅頭、孔明燈等物也是諸葛亮發明的。
至于諸葛亮高超的政治智慧,人們熟悉的有:劉備敗走當陽之后,由諸葛亮趕赴東吳,說服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還有對蠻王孟獲七擒七縱,恩威并施,使其感恩,永不叛蜀等。
今天,我們傳承諸葛亮智慧,一定要從根本上全面把握其內涵,以彰顯我們這座城市的品牌特色,引領我們這座城市今后發展的方向,體現我們這座城市的文化在全球、全國的吸引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