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質量:胎料加工較精細、密度大,手感重。
四、段店汝瓷生產的年代
1.段店窯出現的一些器物如蓮座弦紋長柄燈臺(見圖20)的造型有明顯的唐、五代遺風,且釉色有明顯的鈞汝不分的特征;還有一款八棱長頸執壺(圖24)及套盒(圖25),造型有明顯的唐、五代典型風格,在北宋中后期其他窯口并不見有,推測其應為北宋早中期產品。
2.在段店出現的器物中還發現一個天青釉圈足滿釉支燒折沿殘盤(圖26),直徑約16厘米,高0.8厘米,釉色青中透白,模制,窯粘嚴重,盤底部中心無釉處有印章形刻款,經辨認為“元祐年制”。這足可以證明在宋哲宗當政初期的元祐年間(1086-1093年)或更早時期這里已經在燒制相當成熟的汝瓷。
3.段店汝窯的釉色及制作工藝有顯著的南方越窯的特征,而近年來學者研究發現越窯在北宋中后期開始走向沒落,漸被新興起的釉色瑩潤、如脂似玉的龍泉瓷所取代。據此,段店汝窯不會是師從北宋中后期落后的越窯而應是師從較早期(五代至宋初)的“越窯古秘色”。
4.據考證寶豐清涼寺窯始燒于宋初,為一般小窯,其燒造規模和產品知名度遠不如魯山段店窯,其北宋晚期生產的汝窯天青釉產品并非是無源之水,在對其考古發掘中并未發現有天青釉的中、早期產品(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2008年出版),其成熟的制作工藝應有所師從,它應該師從于段店汝瓷,后期發現的張公巷汝窯也應是如此。據了解,一些考古專家也認為魯山段店窯與清涼寺窯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當屬汝窯的先驅(見趙青云、王忠民、曹永智《汝窯探源—兼談汝窯與越窯的關系》,《江西文物1991年4期)。
五、對段店汝窯的期待
綜上所述,魯山段店窯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古瓷窯,它歷來就被官府所重視。因其窯群規模宏大、燒造歷史悠久、生產品種繁多,雖經歷次發掘和盜挖,出土過豐富的文化遺存,但人們還遠遠沒有完全認識它,抑或可能只是管窺一斑,更大的秘密在等待我們去探索。飽受爭議的臺北故宮舊藏汝窯三牲尊和出戟尊也在魯山段店找到了其疑似出生地(見圖27、28)。據了解,一些汝瓷研究者近些年對魯山段店窯也頗為關注。我相信,魯山段店窯是一處非常值得關注的重要的生產汝瓷的窯址,它有可能是北宋時期燒制官府用瓷的重要窯場。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關于汝瓷的一些不解之謎將會在魯山段店窯被揭開,關于汝窯爭論的一些未決學術問題也可在這里找到線索。隨著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科學檢測手段的進步和提高,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著名古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2007年在《復議宋官窯青瓷》一文中提出的關于汝窯窯址“不應就是已發現的寶豐臨汝兩地,應該還有其他地方”的預言就要成為現實。
以上觀點是筆者對汝窯研究的一些膚淺認識,如有不當之處望行家予以指正。【原標題:魯山段店古汝瓷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