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技大會的勝利召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乘著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我市科技工作始終遵循“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堅持“科教興市”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整個科技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喜人局面。
科技工作進入法制化軌道。我市先后制訂了平頂山市“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發展計劃。隨著改革向縱深發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平頂山》的決定,出臺了《平頂山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平頂山市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和發展規劃(2010—2020年)》,并在科技進步、科技體制綜合改革、科技計劃與經費、科技檔案、科技成果管理、技術市場管理、稅收優惠政策、高新技術產業、專利管理、科技外事、市校合作等方面出臺了符合平頂山實際的科技法規政策,科技工作逐漸進入了法制化軌道。2003年我市成立了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平頂山市縣(市、區)黨政領導實行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把科技進步列為考核政府領導工作的硬指標,形成了第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局面。1999年和2009年我市兩次榮獲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的稱號,汝州市、新華區等10個縣(市、區)分別榮獲全國“科技興市先進縣”稱號。
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我市經濟的快速增長,綜合實力的明顯增強,是與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長、科技事業的快速發展分不開的。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市的科技投入由單一的財政撥款逐步發展成市、縣財政撥款、上級撥款、科技貸款、企業自籌等多層次、多渠道的投入體系。我市市本級科技三項費用已從1978年26.42萬元提高到2010年的1700萬元,并爭取上級科技經費3000余萬元。科技投入的增加帶來了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顯著提高。據初步測算,2000年我市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30.9%,2009年上升到48%左右,科技進步推動了平頂山社會經濟各項事業的發展。
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高。“十五”以來,隨著市場機制在科技運行和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加強,我市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高。“十五”期間,全市共取得授權專利464件,其中發明專利76件,分別是“九五”期間的1.4倍和1.5倍。平煤集團、神馬集團實業公司兩家企業被確定為省級專利戰略試點企業。2006年10月,我市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專利技術孵化基地,加快了我市專利技術轉化步伐。全市共有975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和省市科技進步獎,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9項,省科技進步獎76項,市科技進步獎890項。
高新技術產業正成為首要經濟增長點。平頂山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始終在“高”、“新”兩個字上做文章,注重高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創新,促進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2009年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350億元,同比增長20.69%;增加值128億元,同比增長20.75%,繼續保持強勁的高速增長態勢。平高東芝電氣公司、尼龍化工有限公司、易成碳化公司等一批省內外知名的高新技術企業,正在成為帶領平頂山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
企業研發平臺建設取得新突破。2007年我市一次性成功爭創5家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全省18個省轄市中名列第四位;2008年又拿到了2家,2009年1家。至此,我市已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3家(平煤集團、平高集團、神馬技術中心),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神馬尼龍化工有限公司),國家級創新型示范企業2家(平高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平高電氣),國家認可的重點實驗室1家(舞鋼公司實驗室)。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7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家(神馬集團、天瑞鑄造),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神馬集團、平煤集團、平高集團)。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家,其它各類科研機構21家。
企業研發平臺和創新體系建設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科技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市就開始了科技人才隊伍的培養。據1959年底統計,全市有各類專業人才1183人。8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教育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人才培育、引進等一系列改制的實施,一批又一批科技人才走進了鷹城,使我市的科技人才隊伍迅速壯大。目前,全市專業技術人才達6.9萬人,擁有本地培養的院士1名,選拔了7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共計661人;推薦并被命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52名、省管優秀專家20名、省級學術帶頭人14名、省青年科技專家8名;選拔市級學術帶頭人375名、市青年科技專家311名,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國務院津貼享受者、省管優秀專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省市學術技術帶頭人、省市青年科技專家為主體的優秀人才骨干隊伍。
科學普及活動廣泛開展,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我市的科普活動蓬勃開展,形成了良好的基礎。廣大市民的科普意識迅速提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在社會各界人士中形成共鳴,達成共識。“科技宣傳周”、“科普教育基地”、“科技下鄉”、“科普宣傳欄”、“送科技進社區”等活動廣泛開展,使“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蔚然成風。
十七大對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科技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們將動員和組織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和“自主創新跨越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平頂山,通過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建設企業研發中心、發展高新技術、實施成果轉化等科技創新的新突破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為我市“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實現崛起”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到2012年,自主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全社會研發投入增幅高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增幅,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7%,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3%以上;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市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在全省省轄市中居先進水平;創新成果轉化取得突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8%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2%,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的能力達到全省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