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一間房,一個人。
從1989年到2013年;從19歲到43歲;從青春年華到兩鬢染霜。
從舞鋼市石漫灘林場三林區瓦廟溝林點到五林區祥龍谷林點,一個名叫陳運航的護林員,守護著3000余畝山林,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孤寂和艱辛,像一顆無名的青松深根在山頂,心無旁騖地堅守了24個春秋,把一生最美好的24年奉獻給了護林事業。
“山上的路都是用雙腳踩出來的”
1989年,剛剛高中畢業的陳遠航被父親安排去林場工作。剛開始,年輕氣盛的他不愿意接受這份枯燥乏味的工作,但看著父親期盼的眼神,懂事的陳運航毅然背起行囊走進大山。
“山上的路都是用雙腳踩出來的。腳踏實地地干好每件事,保護好山上的一草一木。”這是父親時常教育他的話,也讓他更加明白了什么是責任。
他剛剛參加工作就被分配至石漫灘林場三林區瓦廟溝林點擔任護林工作,管護著3000余畝山林。瓦廟溝林點是林場最偏遠、條件最艱苦的林點。他來到林區,感受著山風呼嘯,松濤陣陣,還有各種飛禽走獸的怪叫聲。看著簡陋的房子和唯一一部與外界聯系的收音機,陳運航心涼了半截。他本想給領導提難處,可話到嘴邊又咽回去了:“山上的路都是用雙腳踩出來的。”他在心里這樣安慰自己。
每隔一小時沿著山梁或者爬到房頂,用望遠鏡觀察一次;每天報告林場三次情況;每天巡山一次。這就是陳運航的工作任務,無人監督,但卻風雨無阻。
在枯燥的工作中,陳運航自有他的辦法,除了自言自語外,他巡山時會與相伴的樹林說話,也會朝著遠方大喊幾聲。盡管已數不清自己在山里轉了多少個來回,但哪棵樹大、哪個區域林木成長最快,他心里最有數。他每次巡山都拄著一根棍子,沿著不知走過多少遍的荊棘小道,一走就是3個小時、30公里,寂寞難耐時,他也會面對大山吆喝兩嗓子。
1999年,陳運航被聘擔任二林區主任,干的仍是護林工作,只不過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我敢護林就不怕死”
這片山林,林愈深、樹愈密。不法分子也盯上了這片山林,不時悄悄進山盜伐。24年來,面對盜伐者的報復,面對想打樹木歪主意的人一次次金錢誘惑,陳運航從來沒有害怕過,沒有動搖過,人人都知道他是“一根筋”。
一天下午,陳運航巡查到一個山頭,看到林中的茅草有人為扶正的跡象。他立即沿著茅草倒伏的方向巡查過去,果然發現一棵碗口粗的樹木被人偷偷伐倒,還沒來得及運走。陳運航要來個人贓俱獲。于是晚飯后,陳運航打著手電趕到盜伐地點附近蹲守。果然,一名盜伐者像幽靈一般出現,他一躍而起將其抓住。
還有一次,陳運航在巡山時得知有人盜伐樹木,忙趕去制止。盜伐者見狀,揚著斧頭向陳運航示威,他毫無畏懼,拍著胸脯厲聲說:“有膽朝這來,我敢護林就不怕死!”盜伐者見狀,馬上溜之大吉。
2008年,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陳運航被調到五林區任主任。祥龍谷景區屬于新開發的景區,在五林區管轄范圍之內。由于是新開發的風景區,每到周末,游客較多,茫茫大山如果發生火災,根本沒辦法撲救。為此,陳運航帶領林區人員巡山時格外小心。一次,游人亂扔煙頭,致使山林著火。陳運航看到后,奮不顧身上前撲救。山火撲滅了,陳運航卻精疲力盡,癱倒在地。歇了好一會他才發現,自己的眉毛、頭發都燒焦了,上衣和褲子燒爛了,身上、手上滿是血泡和血痕。
“林場比他的命還主貴。”同事楊俊山這樣評價他。景區開發初期,周圍村子都在發展旅游項目,陳運航趕緊跑到各個村口、路旁豎立宣傳牌、宣傳畫,使老百姓知道保護森林的重要性,使護林變成周圍老百姓人人都支持的事。
“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賣炭的。”“我們就是森林中的農民。”陳運航這樣戲稱自己的工作。他說,林場工人很辛苦,待遇也不高,但他們無怨無悔,常年在大山里堅持著,矢志不渝。
“再難也要把你們救回來”
2010年12月24日晚上,剛躺進被窩的陳運航就被一陣急促的電話聲吵醒。打來電話的是派出所民警。原來,到祥龍谷游玩的5名漯河籍游客在大山中迷路了,其中一名年近七旬的游客滑入深谷,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