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平頂山

劉——多源先后形成的姓

2016/3/3 14:52:51 點擊數: 【字體:

劉——多源先后形成的姓

    劉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有源于祁姓的劉氏、源于姬姓的劉氏,有賜姓劉氏,有匈奴族劉氏,還有北魏獨孤氏改成的劉氏。其中,最早的一支為祁姓之劉,是帝堯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魯山。

    堯是傳說中遠古部落陶唐氏的領袖,名放勛,賢達善良,后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黃帝之子12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堯為祁姓。堯的后裔中,有個重要人物名叫劉累。《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其事說:“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后。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于魯縣。”《史記·夏本紀》亦有相似的記載。關于劉姓起源,《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劉氏出自祁姓。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能擾龍,事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封為杜伯,亦稱唐杜氏。至宣王,滅其國。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會。會適秦,歸晉,有子留于秦,自為劉氏。”其實,從以上引文可知,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后裔士會,形成于春秋初期。劉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經跟住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馴養4條龍(兩雄兩雌),因而被孔甲賜姓為御龍氏。《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劉累故城在洛州緱氏縣南五十五里,乃劉累之故地也。”于此可知,劉累在為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后來,由于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住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史記·集解》引賈逵語曰:“劉累之后至商不絕,以代豕韋之后。祝融之后封于豕韋,殷武丁滅之,以劉累之后代之。”西周初期,劉累后裔有一支被周成王改封于杜(今陜西西安東南),其國君被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國君杜伯被宣王所殺,杜伯之子隰叔逃到晉國,任士師(法官,掌禁令、獄訟、刑罰),后以官命族,為士氏。隰叔的曾孫士會,即隨武子、范武子,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字季,食邑在隨(今山西介休東南),后更受范地(今山東梁山西北),故亦稱隨會、范會、士季、隨季。晉襄公死,他與先蔑出使秦國,迎立公子雍。士會、先蔑走后,晉襄會的夫人繆嬴抱住太子夷皋日夜在宗廟哭泣,又到執政大臣趙盾那里去鬧,弄得趙盾等人沒辦法,只好立夷皋為君,就是晉靈公。這時,秦軍已護送公子雍來到晉國邊境,趙盾便領兵去阻擋,由于秦軍準備不足,敗退到令狐(今山西臨猗西)。先蔑、士會逃到秦國。幾年后,士會又被召回晉國做官,但有子孫留在秦國。士會留在秦國(都城在今陜西鳳翔東南)的后代,恢復先祖姓,自為劉氏。

    關于祁姓劉氏的發源地,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以邑為氏,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所云:“劉氏,祁姓,帝堯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劉,其地今定州唐縣也。”這里所說的“定州唐縣”,治所在今河北唐縣東北。查《辭海》、《辭源》、《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國歷史地名辭典》對“劉邑”的地望均無此說,而是另有解釋。因此,祁姓劉氏并非以邑為氏。

    源于姬姓的劉氏,形成于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即唐人林寶《元和姓纂》所云:“周大夫食采于劉,亦為劉氏。康公、獻公其后也。”《辭海》“劉”條有助于說明此事:“劉,古邑名。一作留。在今河南偃師南。春秋初期為鄭國之邑。公元前712年為周平王所取得。至周匡王(姬班)封其少子于此,是為劉康公,傳至貞定王時絕封。”

    賜姓之劉形成于西漢初,有兩支: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婁敬定都關中的建議,決定把國都遷到長安,并因此賜婁敬姓劉;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其家族姓劉。

    匈奴族劉姓,也形成于西漢初年。當時,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采取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于冒頓為妻。冒頓姓攣鞮,但按照匈奴貴者皆從母姓的習俗,攣鞮氏子孫皆姓劉。十六國時前趙的建立者劉淵即是匈奴貴族。

    北魏“勛臣八姓”之一有獨孤氏,494年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后,于496年實行漢化改革時將其改為劉氏。

    據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祁姓之劉的后一支傳13世,有人于戰國時期在魏國任大夫,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有子劉清,又徙居沛(今江蘇沛縣東)。清生仁,號豐公。仁生煓,字執嘉。煓有4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劉邦,即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蕃衍,于是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皆有劉氏。彭城(治所在今江蘇銅山縣)劉氏,出自西漢宣帝劉詢的兒子、楚孝王劉囂;至后周,有石州刺史劉懿,又分出一支,為京兆武功(今屬陜西)劉氏。東漢章帝子、河間孝王劉開,世居樂城,10世孫劉通徙居尉氏(今屬河南),形成尉氏劉氏。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廣陵思王劉荊的5世孫劉述,為東平太守。述生建,為晉永城令,世居臨淮(今安徽盱眙西北),為臨淮劉氏;劉建的兒子劉會,歷瑯琊內史,隨東晉元帝渡江,居丹陽(今江蘇江寧縣東南)。 南陽(今屬河南)劉氏出自漢長沙定王之子劉丹,襲封三世,徙沮陽(今湖北保康縣南),裔孫劉喬,為晉太傅軍諮祭酒,傳3世為劉柳,任徐、兗、江三州刺史,又徙江陵(今屬湖北)。廣平(今河北雞澤縣東)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子趙敬肅王彭祖,彭祖的兒子為陰城思侯劉蒼,劉蒼死后,其子有罪不得立,遂居廣平肥鄉。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縣東南)劉氏,出自漢楚元王劉交之后,系因避災禍自彭城移居南華。此外,居住在信都、平原、范陽、濮陽、宋州、并州、河南(今洛陽)、雍州等地的劉氏,也都是大族,。于此可見,劉氏早期主要是北方發展繁衍。劉氏遷往福建始于晉朝,遷往兩廣約在唐朝。據《臺灣省通志》記載,晉代從中原入閩者共有13姓,其中有劉姓。據《五國故事》及《十國春秋》記載,河南上蔡人劉安仁,唐末任潮州剌史,先安家于福建泉州之馬鋪,又遷至番禺(今廣州市),其子劉謙,咸通中為廣州牙將,后與其子劉隱“起封州,遭世多故,數有功于嶺南,遂有海南”。劉隱弟劉龑于公元917年稱越帝于廣州,翌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河南延津人劉浚,因其父劉崇龜于唐大順年間任嶺南東道觀察處置使而留寓廣州,后官至宗正卿兼工部侍郎。又據興寧《劉氏族譜》載,唐僖宗干符年間,翰林學士、觀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避亂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之石壁洞,此后發展成為汀閩望族;南宋寧宗嘉定年間,河南宣撫使劉龍第七子劉開七,在廣東潮州任官,子孫遂居于興邑,人丁興旺,支派益繁,后又自興寧分散至許多地方。

    劉氏移居臺灣,最早者是追隨鄭成功入臺的三位部將:武平侯中提督劉國軒,宣武將軍劉國攀,大將劉俊。鄭氏三代治臺期間,其屬官有劉陶、劉斌、劉秉忠等,還有戰死于江寧之役的鄭氏部屬劉求成、劉茂燕父子 的后裔以及劉德龍、劉傳等人入臺。清政府領有臺灣之后,閩、粵劉氏入臺者更是絡繹不絕,其有名可考者即有劉卻居、劉云耀、劉志瑞、劉士保、劉宗、劉予長、劉承知、劉啟東、劉濟川、劉章志、劉中立、劉子錫、劉子順、劉秉盛、劉貽元、劉阿滿、劉振文、劉得昌、劉半立、劉秉項等數十人。劉姓目前是臺灣第9大姓,約占臺灣總人口的3%。大約從清代開始,閩、粵、臺劉氏有不少人遠渡重洋,到海外求發展,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歐、美、大洋等洲及港、澳地區。

    北宋時的《廣韻》列劉氏郡望有25個: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平、東莞、平原、廣陵、臨淮、瑯琊、蘭陵、東海、丹陽、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長沙、河南。這是說劉氏在這些郡人丁興旺,英才輩出,為當地所仰望。劉氏有兩個堂號:一個叫“藜閣”,是漢武帝劉徹后裔這一支所用的名號;另一個堂號叫“德馨”,系以嘉言懿行命名。

    在中國歷史上,劉氏稱帝稱王者多達66人,先后建立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后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共歷史650多年,是中國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其中,劉邦建立的西漢歷214年,劉秀建立的東漢歷196年,兩漢共計41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劉備建立的力量漢歷43年;匈奴放劉淵建立的漢國,至其侄劉曜即位,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歷26年;劉裕在南方建立的宋朝歷60年;劉武周于唐初曾自稱皇帝,年號天興;劉黑闥于唐初稱漢東王,年號天造;劉隱在廣州建立的南漢歷55年;沙陀人劉知遠建立的后漢歷4年;劉崇建立的北漢歷29年;劉豫受金冊封,南宋初曾為“齊帝”。劉姓掌握政權時間久,享有一些特權,是人口能夠得到大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西漢時,全國共有五千多萬人,劉姓人口就占十多萬。新莽末年,湖北棗陽人劉玄曾在河南南陽稱帝,年號更始;東漢建都于洛陽,劉秀又是南陽人,所以“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東漢時河南的劉姓人特別多。此后,由于劉姓子孫繁盛,支脈眾多,分布廣泛,又有“遍地劉”之稱。

    正因為劉姓歷史悠久,人丁興旺,所以對歷史的進步做出的貢獻相當顯著,涌現出的名人也非常多。西漢時,淮南王劉安,善為言辭,才思敏捷,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淮南子》;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界家劉向,曾校閱群書,撰成《別錄》,為中國目錄學之祖;劉向之子劉歆,為古文經學派的開創者、目錄學家、天文學家,他繼承父業,總校群書,撰成《七略》,對中國目錄學的建立有一定貢獻;還有訓詁學家劉熙。東漢有書法家劉德升,文學家劉楨,天文學家劉洪。三國時魏有哲學家劉劭。魏晉時有數學家劉徽。西晉有將領、詩人劉琨,被稱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東晉有將領劉牢之,驍勇善戰,淝水之戰時為前鋒,破敵有功。南北朝時,劉姓多文人,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所著《文心雕龍》,發展了前人進步的文學理論批評,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巨著;南朝梁還有學者、文學家劉峻,文學家劉孝綽、劉孝威,女文學家劉令嫻;此外,南朝宋有文學家劉義慶,北魏有經學家劉獻之,北齊有文學家劉晝。隋代,有經學家劉炫、劉焯,時稱“二劉‘;隋末有江南農民起義首領劉元進,延安、上郡農民起義首領劉迦論。唐代,劉氏任宰相者13人,其中劉晏在肅宗、代宗兩朝任相,疏浚汴水,用分段轉運解決關中食糧,整頓鹽稅,行平準法,改善了安史亂后財政紊亂的狀況,是著名的理財家;另有史學家劉知幾,認為史學家須兼史才、史學、史知三長,強調“直筆”,所著《史通》是中國第一部史學評論的專著;還有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詩人劉希夷、劉長卿、劉灣、劉方平、劉眘虛、劉商、劉滄、劉叉,散文家劉蛻,浙東農民起義首領劉暀。北宋有史學家劉攽、劉恕,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凡史實紛雜難治的多由劉恕處理;還有學者劉敞,詩人劉筠。南宋有名將劉锜,學者、文學家劉子翚,詞人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畫家劉松年。金國有文學家劉迎,醫學家劉完素,金末紅襖軍首領劉二祖。元代有學者劉因,散曲家劉致,雕塑家劉元,元末有紅巾軍首領劉福通。明、清時期,劉氏有許多人奮起反抗封建壓迫,例如,明代有荊襄流民起義首領劉通,中原地區農民起義領袖劉六、劉七、劉惠,鄂、皖農民起義領袖劉汝國;明清之際有農民起義將領劉宗敏、劉希堯、劉芳亮、劉文秀、劉體純;清代有農民起義首領劉之協、劉登聯、劉德培,上海小刀會首領劉麗川。此外,明代有大臣劉基,畫家劉玨,哲學家劉宗周,文學家劉侗,散曲家劉效祖;清代有大臣劉統勛、劉綸,詩人劉體仁,學者劉獻廷,伊斯蘭教學者劉智,散文家劉大櫆,書法家劉墉,經學家劉逢祿,文學家劉開、劉熙載;清末將領劉永福,在中法戰爭中屢立戰功,光緒時曾移駐臺灣,還有小說家、《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現代有詩人劉大白,作曲家、民族樂器演奏家劉天華,文學家、語言學家劉半農,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志丹,還有“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女英雄劉胡蘭。

    劉姓約占漢族人口的5.38%,是當今中國的第四大姓,在北方人中所占比例較高,其中尤以河北、內蒙古、遼寧及京津地區為最,約占該地區漢族人口的8%以上。劉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還分布于許多少數民族中,如女真、高麗、滿、朝鮮、臺灣土著、柯爾克孜、藏、布依、壯、怒、仫佬、侗、苗、瑤、阿昌、錫伯、東鄉、回、黎、白、俄羅斯、土家、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旅居海外及港澳地區的劉姓華人,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涌現出不少杰出人才。其中,僅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的就有:港淵地區的劉鑾雄,其財富達13億美元;馬來西亞的劉耀全、劉玉波,其財富分別達12億美元及6億美元;還有澳大利亞富商劉文漢,香港紡織大王劉國鈞及關心公益事業的富商劉皇發等。作者:謝鈞祥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劉:最早出自魯山的姓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