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又稱評詞、評話。據吳自牧《夢梁錄》載:宋代已有“說話”之形式。明代說書藝人柳敬亭又加以發展,群眾稱之為評書。最早流行于河北、東北各地,后漸及全國。只一人說表,以醒木,大折扇作道具,渲染氣氛,許多古典小說如《三國演義》、《永滸傳》、《拍案驚奇》等書的內容題材,都是在成書以前,已有“說話”人在群眾中演說,后經文人加工寫成書。
評書的傳統書目,有歷史經傳演義故事,也有荒誕離奇故事,如《劍俠圖》等,多以長篇為主。每一書目的故事,均為大故事套小故事,縱橫交織,出奇制勝。評書藝人講究“書路子”,即“設卡”,“分目”,“設拔”,“找牽關”等。書路子靠師承關系傳授,學會它才能作評書演員。
評書表演,講究“說,學,做、白,評”。即:一把故事情節說清楚;二要模擬書中各種人物聲音;三要模擬書中人物的動作;四旁白題外閑話;五評論書中人與事的是非及專業知識。
據老陜州商界人士喬紫亭(1909年生)談,他的父親說過,在清光緒二十六年(1890年),八國聯軍攻戰北京時,有兩名評詞藝人流落陜州城關茶棚“說書”。此即為本地區最初的評書演出。此后,會興、城關說評詞者來往不絕。然鄉間極少見。
老評詞藝人孫學亞,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由西安到陜州,多在城關茶社演出。隨后來陜州的評詞藝人戴躍庭、張普化等,五十年代初和孫編為一組,曾巡回陜縣大安及靈寶、陜西渭南等地演出。不久帶張離開陜縣。六十年代以后,孫學亞編入三門峽市曲藝隊,常在湖濱區曲藝廳說長篇書目,如《烈火金剛》、《紅巖》、《白玉堂》、《岳飛傳》、《三俠五義》、《三俠劍》等。他的師傅于躍先是山西清末秀才,屬于“北派三臣門支派”。1962年,市曲藝隊評書演員劉村夫在湖濱區茶社演出年余,他代表書目是《大紅袍》、《劍俠圖》,1964年底回陜西咸陽曲藝隊(原咸陽人)。另有澠池評書藝人楊三中演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唐》也頗有名氣。
評詞的觀眾,多為中年以上的小市民階層,廠礦、農村的青年較少。八十年代后,已不再見說評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