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10點多,冬日的暖陽透過窗欞,把“研山草堂泥陶硯藝術館”里照得亮堂堂的。玻璃展柜前,館主王躍澤正興致勃勃地向前來參觀的客人講解自己收藏的古硯。陶硯藝術館建成5年來,王躍澤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給客人當講解員了。
“通過我的講解,讓更多人了解陜州澄泥硯,了解中國的硯文化,我覺得自己就像肩負著一項神圣使命。”王躍澤說,作為陜州澄泥硯的傳承人,他有義務讓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并發揚光大。
王躍澤1972年出生在陜縣西張村鎮人馬寨村,是晚清陜州制硯名師王玉瑞的第六代傳人。人馬寨村自古盛產澄泥硯,王躍澤自幼隨族中長輩制硯,后傾心于古磚瓦泥陶硯的收藏、研究,并善于用古代殘磚斷瓦鐫刻硯臺,其作品被國內外諸多藝術家和愛好者收藏。2008年,他修葺祖宅建起了“研山草堂泥陶硯藝術館”,在館內陳列多年苦心收藏的古代磚瓦泥陶硯臺,并免費開放接待各地專家學者及收藏愛好者,與志同道合之士交流學習,為保護、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遺產不遺余力。
如果說過去的幾年,王躍澤一直在為豐富“研山草堂泥陶硯藝術館”內的藏品而努力,那么即將過去的2013年,則是他事業的豐收年和邁向新起點的轉折年。
“今年最可喜的一件大事是在政府文化部門的支持下,成功申請并獲批建造‘陜州澄泥硯非物質文化傳習所’,并完成了建造傳習所的前期準備工作。此外,陜州澄泥硯傳承人的數量也有所增加。”王躍澤高興地說,“另外還有兩件喜事,一是參加中國硯文化促進會在上海舉辦的展覽,我的參展作品被評為銀獎;二是參加在珠海舉辦的兩岸三地工藝品展覽,我的參展作品澄泥伏虎硯被評為金獎。再過幾天,我還要到廣東肇慶參加一個硯文化研討會,并帶著咱們的陜州澄泥硯去作講解。”
參加今年11月在三門峽舉辦的第二屆特博會,也是王躍澤這一年中的大事。他說,特博會上許多客商對陜州澄泥硯很感興趣,其中渭南的一家文化傳播公司打算訂購一批產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名詞近年被人們所熟知,但由于條件限制,許多人并不能親身體驗和深入了解這一傳統文化的魅力。“如果能建立專門的場地,把藝人們集中起來現場展示,并且讓前來參觀的人能動手體驗,對宣傳、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我申請建造‘陜州澄泥硯非物質文化傳習所’的初衷。”王躍澤說,“我的終極目標是建成硯文化園,展示硯的演變歷史,建立硯文化學習、交流基地。”
今年以來,為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要求,三門峽市和陜縣文化部門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王躍澤就是直接受益者之一。2013年,他還與陜縣政府相關部門達成合作意向,他制作的陜州澄泥硯將被列為對外饋贈的文化禮品。
“政府不斷加大對文化發展的扶持力度,我們民間藝人趕上了最好的機遇,我的夢想很快就要實現了。”王躍澤高興地說,“人馬寨是中國硯文化的根,讓喜愛硯的人來人馬寨尋根問祖,就是我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