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袍
明,清及民國時期,官吏紳商平時也穿長袍長衫,以示其文雅;而勞動人民則為干活方便,多穿短衣,布料是自紡自織的家機布;男子冬穿深顏色的對襟棉襖,大腰褲,腰扎大布帶,有保暖和緊身作用;夏季穿白布衫,有避光和防暑的優點;春秋著夾褲夾襖,有些老年人還在夾衣外面再套穿棉“坎肩”和“棉套褲”(有兩條半截褲腿,沒有褲檔.上邊用兩根帶系于褲帶之上);農家婦女,不論棉襖、單衫,均帶大襟,一年四季扎褲腿,鞋上一般都繡有花兒,鞋口很小,俗稱”小口鞋”,青年婦女冬季頭包花頭巾,老年人則包黑色“紗包頭”;男子的帽子冬季有“風帽”“火車頭”,“野狐筒”,春秋有“帽瓢”,‘帽殼”,夏季多穿小口布鞋,冬季為“葫蘆棉鞋”,雨天穿草鞋和木制“泥屐子”。
建國初期,國家干部、職工,以穿中山裝,軍干服,工作服、青年服為主:一般農民仍穿傳統的中式衣服,但那時候的褲子時興寬而短的樣式;腳穿長筒襪子,球鞋、膠鞋已較普遍。通用的布料已有各色的機制平布、斜紋、卡嘰、燈芯絨。
70年代以后,農村青年婦女,逐步改穿對襟上衣,中青年男子多穿中山服,軍干脆。秋衣、毛衣、大衣、小大衣,穿的人愈來愈多,穿大腰褲子的人極少了,西服褲子的款式為上寬下窄的錐形褲。布料由原來的純棉織品發展到三臺一、兩合一的混紡織品和滌良、滌卡、滌絲、滌綸等化纖織品。機制塑料底、腔底布鞋,涼鞋,穿的人越來越多。
進入80年代,工農業生產飛躍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衣著穿戴逐步向高檔發展,干群之間、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的差別也明顯縮小,當前青年人多熱衷于穿西服和直筒褲,上窄下寬的喇叭褲也曾時興過一陣子,穿毛呢上衣,毛呢大衣、羽絨服、風衣、人造革衣服和各種時髦皮鞋的人日益增多。農村仍有一些中年男子喜歡穿傳統的中式對襟便服和錐形褲,中老年婦女仍穿大襟布衫。
近年來,由于在商品生產上進行激烈的競爭,各種奇裝異服,高跟皮鞋,涼鞋、裙子、連衣裙等相繼出現。有賣的就有穿的,青年人趕時髦的風氣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