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有全國第二大劇種之稱的豫劇,多年來留給觀眾的印象似乎仍舊停留在《花木蘭》、《朝陽溝》這樣的當代經典,在文化部主辦的“2012全國優秀劇目展演”中,兩臺由平日里并不在觀眾視線中的市級豫劇團演出的新編戲卻在渾厚濃烈、蕩氣回腸之外,又為這一中原大劇種增添了唯美輕巧,甚至嫵媚的一面。
《斗笠縣令》有中原風情 更有臺灣的人文地貌
其中,鄭州市豫劇院的《斗笠縣令》被譽為走向現代都市的新編豫劇,該劇表現了清代道光年間河南懷慶(今沁陽)人曹謹擔任臺灣鳳山縣令期間平冤獄、修渠圳,造福當地民眾的感人故事。劇中除了“這當官是當一天少一天,可為老百姓做事是做一件多一件……”這樣屢屢贏得共鳴與掌聲的經典臺詞,更強化了兩岸的人文地貌。劇中既有高山族的習俗,又凸顯了中原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和浸潤。這出戲之所以有了讓豫劇走向現代都市之說,是源于創作之初的當代人文情懷和戲曲現代化理念,在從劇情本身到舞臺手段都觀照當下,貼近民眾的同時,也完成了由傳統戲曲向現代戲曲的華麗轉身。
《紅高粱》有草根抗日 更有漫溢的野性激情
而三門峽市豫劇團的現代戲《紅高粱》則是從轟動了世界影壇的同名經典電影移植而來,時隔20多年后的豫劇版,藍本依舊是莫言的《紅高粱家族》,雖然劇中展現的仍舊是草根抗日的大愛大恨和大生大死,但卻是希望喚起人們對那個瘋狂而無序的年代里的英雄所具有的那漫溢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自由的追求。劇中無論是小保家大為國或是小自利大情懷,都毫不刻意,全劇的風格除豫劇一貫的大氣、震撼外,還融入了清新與浪漫。整個舞臺以流動的高粱為主體,還以黃土高坡與燒酒坊特有的景觀作為點綴,虛實結合更具生命的氣息。【原標題:當代人文情懷為中原悲歌添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