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三門峽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三門峽

千古絕唱,陜州鑼鼓書

2013/12/16 11:17:20 點擊數: 【字體:

千古絕唱,陜州鑼鼓書
開場鑼鼓響后,王小丑自拉自唱起來。

    陜州鑼鼓書后繼乏人,瀕臨失傳!
   
    目前還能傳唱的只有陜縣的王小丑、陳順才,這些年紀都在60歲以上的老藝人,每時每刻都在擔憂這種跟隨自己多年的藝術即將成為絕響。
    
    溯源
   
    陜州鑼鼓書可上溯至古代,流行于豫西陜縣、靈寶、盧氏、洛寧和晉南平陸、芮城、夏縣一帶,這些縣歷史上歸陜州所轄,所以人們把這一區域的曲種稱為陜州鑼鼓書。據老藝人們介紹, 陜州鑼鼓書為坐唱形式,從古代敬三皇神開始,開場前都要先奏一陣開場鑼鼓,借以制造氣氛、招徠聽眾,并鉸子、鑼鼓、箏伴奏,后逐漸加上弦樂器,其主要演奏樂器為四股弦,所以當地群眾也稱其為“四股弦書”。
   
    很早以前,鑼鼓書也有明眼人參加演出,后來由于戲曲興起,明眼說書人大多參加了戲班,所以“陜州鑼鼓書”的書班基本是盲藝人。這些盲藝人深入山區,走村串戶,以此謀生。
   
    據陜縣文化館已故老館長李樹滋和山西省《蒲劇音樂》主編康希圣考察研究,陜州鑼鼓書和蒲劇同屬板腔音樂,陜州鑼鼓書產生在前,蒲劇受其影響從坐唱走上舞臺成為戲曲在后。鑼鼓書語言在我國屬西北語音系,它的語言調值基本和秦腔、蒲劇、眉戶類同。唱詞句式結構多為上下句,多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偶爾也有“五字句”。
     
    回憶
   
    近日,記者在陜縣文化館館長尚根榮、副館長秦仙綢的陪同下,來到陜縣王家后鄉王家后村,見到了陜州鑼鼓書表演者之一王小丑。據王小丑的弟子秦仙綢介紹,1978年,會唱蒲劇又能拉二胡的她經人指點,來到王小丑所在的陜縣曲藝隊學藝。“王老師可是曲藝隊當之無愧的''腕兒'',我們下鄉演出時,只要他一出場,觀眾叫好聲、喝彩聲不斷。”時隔多年,秦仙綢談起師傅當年的風采,依然難掩心中的激動與欽佩。
   
    今年61歲的王小丑中等身材,黝黑的臉龐上刻下歲月的年輪。王小丑自幼雙目失明,為了謀求生計,他14歲時拜師學習鑼鼓書,有幸成為赫赫有名的“鑼鼓書大王”劉進生、王梁成的弟子。多年來,他嚴承師教,勤學苦練,除了師傅口傳心授,便是自己走村串戶的實踐所得,最終練就了扎實的說書本領,其代表作是《呂蒙正坐窯》、《打蠻纏》、《七劍十三俠》、《老君煉丹》等。“我可是師傅8個弟子中,令他最滿意的一個!”直言快語的王小丑笑著對記者說。3年后,王小丑順利出師。隨著曲藝隊在陜縣、靈寶等地頻繁演出,他的名字開始被大家所熟悉,并很快名聲大噪。有一次,曲藝隊應邀來到靈寶縣馮佐村,村民們聽了一段后,紛紛連呼過癮,原定7天的說書時間,因為百姓的再三挽留,他們硬是在當地演了21天后才走。
   
    鑼鼓書的話題,很快引起王小丑的共鳴,他高興地將懸掛在墻壁上的“寶貝”拿了下來,打開用絲絨包裹著的四股弦、腳踏木魚等,拿著這些“寶貝”,他的表情顯得柔和而親切。震撼人心的開場鑼鼓后,一種原生態的說唱充盈耳廓,聞訊趕來的村民迅速擠滿了一屋子。一段《羅成算卦》說唱下來,贏來了大家如雷的掌聲,王小丑輕輕抹去額頭上密集的汗珠,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王小丑回憶說,過去每逢農閑時節,但凡群眾喬遷、壽誕、添子、農業豐收、祭祀等,他們都去說唱一番。一年四五十場,但隨著節日喜慶方式的增多,曾經盛極一時的鑼鼓書,逐漸失去了昔日耀眼的光環。談到此處,剛才還神采飛揚的王小丑神情暗淡下來:“現在說書的基本上就我和老陳(陳順才)了,可我們現在都上了年紀了,孩子們卻沒有一個愿意學的。”
   
    告別王小丑后,記者一行驅車來到陜縣觀音堂敬老院,探訪此行的另一位主角陳順才。據敬老院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陳順才一大早就到陜縣菜園鄉演出了。尚根榮對記者說,今年64歲的陳順才,藝名陳天升,陜縣觀音堂鎮石堆人,幼年因眼疾雙目失明。12歲拜大延洼鄉民間藝人陳廣智為師學習鑼鼓書,1959年到白馬寺曲藝班學習兩年,1963年參加陜縣文化館曲藝隊。各種樂器皆會,尤其擅長笛子,曾為練笛子將嘴唇練腫,其代表作有《打蠻船》、《小姑賢》、《分家記》,深受百姓喜愛。
    
    聚焦
   

    資料表明,解放前,陜縣較有名的書班有曹虎便書班、劉小龍班、許滿屯書班。解放后,成立了陜縣曲藝隊,歸文化館管理,上世紀50年代曾組隊參加省曲藝匯演,榮獲特等獎;2005年組隊參加省第二屆民間優秀傳統戲曲匯演,榮獲金鼎獎金獎;在這次匯演中,由王小丑、陳順才和文化館幾個同志一道排演的《梁祝下山》傳統曲目也獲得金獎。
   
    尚根榮告訴記者,陜州鑼鼓書作為一個地方稀有曲種,在戲劇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藝術價值非常突出。其一,由于盲藝人之間交流較少,曲目、音樂基本保持著原生態,具有十分珍貴的史料價值。此外,其曲牌音樂、演奏形式對研究中國曲藝發展、變遷歷程等都有重要意義。其二,盲藝人通過坐唱和聲腔韻律、音樂演奏表現故事情節。一人同時操作七八種樂器,堪稱中國的“架子鼓”、“爵士樂”,一人同時扮演多種角色,音色變換技藝高超。這種獨特的演唱形式是其他“姊妹”藝術難以比擬的,因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價值。
       
    搶救
   
    王小丑的擔憂不無道理。
   
    陜州鑼鼓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農耕時期,對活躍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進行道德教化,都起著重要作用。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文化的需求開始走向多元化,這一古老曲種也面臨消亡的危險。近年來,隨著老藝人相繼謝世,年輕人大多又不愿意學習這種技藝,鑼鼓書的市場越來越狹窄,傳承越來越困難。陜縣僅存的兩名藝人,均已年過花甲,因此陜州鑼鼓書搶救、保護迫在眉睫!
   
    尚根榮告訴記者,作為文化部門,他們想盡了一切辦法,開始著手對這一瀕臨失傳的寶貝進行保護:
   
    將陜州鑼鼓書列入縣文化發展實施方案,形成政府保護行為。在打造文化強縣中,作為重點項目予以支持。縣財政每年撥出專項資金對盲藝人參加的公益活動演出進行補貼,對其生活進行救助,使其生存狀況有所改善;建立陜州鑼鼓書項目保護機構——陜縣文化館曲藝隊,常年演出,在原生態基礎上發展創新,使傳承譜系保持連續;建立陜州鑼鼓書數據庫,對傳統劇目、音樂全方位歸檔保存。由于盲藝人都是口傳心授沒有文字資料,因此對老藝人演唱傳統曲目逐一進行錄音、攝像、記譜、文字整理,將傳統曲目留存于世;對陜州鑼鼓書進行資料搜集整理和理論研究,出版《陜州鑼鼓書》專著,將傳統曲目和音樂表現形式完整保存下來,并形成研究成果。胡曉萍 譚佳佳【原標題:千古絕唱,陜州鑼鼓書】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西部在線 2008年3月19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河南傳統民俗—靈寶鑼鼓舞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