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地處中原,分布地域廣闊,現已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有兩千余處,距今約5000—7000年,時間跨度達兩千年。仰韶文化從1921年發現至今已有90多個年頭,經過幾代考古人堅持不懈的探索,仰韶文化那原本模糊的輪廓已逐漸清晰起來。
安特生“遇見”仰韶村
考古有時候是需要緣分的,就像李濟之于安陽,安特生之于仰韶。
與普通的北方村落一樣,在安特生到來之前,仰韶村寧靜而寂寞。1920年秋,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派助手劉長山前往河南澠池縣尋找古脊椎動物化石,卻意外地在仰韶村一帶采集到有彩色條紋的陶片和磨制石器。
根據這些標本,安特生判斷出附近應當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于是,他在1921年10月27日至12月1日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主持了仰韶村遺址的發掘,并收獲了一大批文物。剛從美國學成歸來的地質學家袁復禮也參加了發掘工作,還繪制了一幅仰韶村遺址的地形圖,在后續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中,多以此圖為依據。
考古發掘之后,安特生以仰韶村的名字將其命名為“仰韶文化”,并將其定位為 “中華遠古之文化”,使外國學者宣稱的“中國沒有石器時代文化”的論調不攻自破。同時,中國有了第一支以遺址地命名的考古學文化,這種命名方式成為考古學命名的通則而沿用至今。
由于沒有找到其他參照物,安特生在比較了仰韶與安諾、特里波列的彩陶紋飾之后,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他認為中國的仰韶文化來自西方,這無疑使由來已久的“中國文化西來說”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復活。
仰韶早,還是齊家早
離開仰韶村之后,安特生又在甘青地區調查發掘了幾十處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址,收集了大量的陶器。但由于諸多條件所限,他得出的一些結論并不正確,這對接下來的仰韶文化的研究造成了干擾。
安特生在中國停留的時間并不長,幾年后,他滿載著精美的文物回到瑞典,卻將難題留給了中國考古人,比如,仰韶文化到底有多早?她與龍山文化、齊家文化有著什么樣的關系?
1931年,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梁思永主持發掘河南安陽后岡遺址,發現了著名的“后岡三疊層”,即下層土呈褐色和深灰色,是以紅陶和少量彩陶為代表的仰韶文化遺存;中層土以綠色為主,是以黑陶和籃紋陶為代表的龍山文化遺存;上層土以淺灰色為主,是以灰陶和繩紋陶為代表的小屯文化遺存。這為重新認識仰韶文化的特征,解決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關系提供了一把鑰匙。
1945年,考古學家夏鼐主持發掘甘肅半山區陽洼灣齊家文化墓地,在墓葬填土中發現了仰韶文化的陶片。他指出:“龍山文化的發現固然不能解開仰韶文化是否西來的疑問,但中國文化的源頭是另一種以黑陶為代表的不同于彩陶文化的東方古老文化的結論卻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中國文化西來的假說。”這就糾正了安特生關于齊家文化早于仰韶文化的斷代錯誤,以考古地層學證據否定了仰韶文化西來說,從而從根本上動搖了“中國文化西來說”的基礎。
半坡與廟底溝
仰韶文化研究獲得重大突破性的成果是1954年由考古學家石興邦主持的西安半坡遺址的發掘。從出土的陶器看,主要是紅陶,也有黑陶和灰陶。經年代測試,半坡遺址距今7000年左右,屬于仰韶文化早期,是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