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出生于陜州硤石的姚崇,是唐代“開元之治”的重要人物,在唐武則天、中宗、睿宗和玄宗時屢次出任宰相。他博學多才、胸懷天下,是中國封建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姚崇的祖上曾是行武世家,且都立過奇功被歷代皇帝重用。少年時代的姚崇,繼承了祖輩們的尚武遺風,每日以習武為功課,經常同鄉里少年一起到山野射獵比武。常年堅持不懈的鍛煉,使他練就了一身強健的體魄和勇猛無畏的精神,諸般兵器無所不通。后來又在飽學之士張憬藏的點化下潛心修文、刻苦攻讀,考中進士而步入政壇。
姚崇剛入朝做事時,負責理案刑獄。那時,刑獄界嚴刑峻法橫生,他執法公正,把許多人從冤獄中解救出來,引起朝野注意,官職連續晉升。武則天時,他官至夏官,即兵部郎中。這時東北的契丹族不斷侵擾中原,武則天一再派大兵抵御,因此兵部的事務特別繁忙,姚崇的才干至此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那些紛繁復雜的事務到了他的手里,都被處理得干凈利索、井井有條。武則天愛才,便提拔他為兵部侍郎。這種知遇之恩,也使姚崇十分感激,一度以自己非凡的才干服務于武后。姚崇48歲時,武則天又提升他為尚書,兼相王李旦府長史。然而,5年之后,他因得罪武則天內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借突厥犯境之際調任安撫大使。
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姚崇從邊關返京,同張柬之密謀誅殺了張氏兄弟,逼武則天讓位給太子顯。李顯復位,以姚、張為宰相。由于武家勢力十分強大,姚崇沒有接受相位,以種種借口出任亳州刺史,在當時殘酷的宮廷斗爭中幸免于難。
說起這段歷史,也許一些當事人不明就理,但經歷過后,方知姚崇為了避過武家對他的仇恨而作出的聰明選擇。當時,武則天退出政治舞臺,遷到上陽宮居住,中宗率文武百官去問安,大家都歡欣鼓舞、相互慶賀。可是姚崇卻獨自嗚咽流涕,有人很是詫異,對他說:“今天難道是哭的時候嗎?你恐怕要從此招禍了。”姚崇坦然說:“伺奉則天皇帝年代久了,突然離開她,發自內心的感情,實在控制不住啊!昨天參與你們組織的誅殺兇逆之舉,是盡做臣子的常道,不敢說有什么功勞;今天與舊主告辭而悲泣,也是做臣子的應有的節操,由此而犯罪,實乃心甘情愿。”當天,姚崇被調離朝廷,去做亳州刺史,如此這般地玩了個脫身之計。
李旦繼位后,于公元710年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崇再次當了宰相。這時,太平公主干預朝政,而且頗有勢力。太平公主是睿宗的妹妹及武則天的親生女兒,長得也特別像武則天,一貫深受武則天的寵愛。她也要走武則天的老路,要當女皇帝。為了防患于未然,姚崇與宋璟聯名上奏,建議將太平公主遷至洛陽去住,并將掌握兵權的諸王派到地方上去當刺史。昏庸無能的中宗,竟如實地將這些話轉告給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大怒,太子李隆基慌了手腳,就爭取主動,指控姚崇等挑撥皇上與兄妹之間的關系,應受到懲處。于是,貶姚崇為地方官。
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繼位消滅了太平公主的黨羽,鞏固了地位。十月,唐玄宗在驪山下舉行盛大閱兵式,參加的有20萬軍隊,旗幟相連幾十里,但軍容不整、秩序紊亂。看到這種情況,玄宗大怒,下令把閱兵式總指揮宰相兼兵部尚書郭元振罷官流放,召姚崇速赴驪山行營指揮卒伍。玄宗很稱意,即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替郭元振做宰相。
姚崇出任宰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唐玄宗建議改除武則天晚年以來混亂政治的積弊十種,主要是罷免冗官、行法自近、禁絕賄賂等,玄宗很爽快地全盤采納,并全力支持姚崇逐條落實。姚崇任宰相3年,實行了選賢任能、獎勵清廉、精簡機構、裁減沉員、懲治貪官、愛護百姓的清明政治,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姚崇被譽為“救時宰相”。
公元721年9月28日,姚崇去世,享年72歲。當時國家經濟比較好,社會上特別是官吏中厚葬成風,姚崇對這一風氣極為反感,去世前留下遺囑:不準崇佛敬道,不準厚葬,只給他穿平常的衣服,不要抄經寫像,并告誡子孫去世后也要照他的囑咐去做,成為家法。
后人評價姚崇時認為,姚崇生處于唐初宮庭斗爭劇烈的環境之中,竟能于三朝為相,實在不可多得,而且他為相時政局清明,百姓豐衣足食,可說是十分賢明。《資治通鑒》說:“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說尚文,張九齡尚直。”他與宋璟并稱為開創開元盛世的兩位賢相,世人合稱“姚宋”。毛澤東在點評《新唐書·姚崇傳》時稱:“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題圖選自《唐玄宗走馬任姚崇》【原標題:千古一相姚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