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外的侯方域和李香君
2013/7/2 15:58:1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作為清代戲劇壓卷之作的《桃花扇》,據作者孔尚任在篇首宣稱,乃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他還附錄“桃花扇考據”,一一羅列劇中所據史實。近代曲學大師吳梅曾經稱頌孔氏:“觀其自述本末,及歷記考據各條,語語可作信史。”然而吳梅這一贊語未免有些太實在了,戲劇家言正如小說家言,即使“有憑有據”,豈可輕信?在《桃花扇》中一個不為人所注意的位置,孔氏作了這樣一段告白:“司馬遷作史筆,東方朔上場人,只怕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蓋兩三分”,又云“當年真是戲,今日戲如真”。既然有所“含糊”,有所“遮蓋”,便當不得信史,而終究只是戲。
其實,那些在“戲”中出現的人物,其行跡已多經孔氏改寫,不能再與真實的歷史人物混為一談。比如歷史上的楊文驄(龍友),雖曾依附馬士英,又和阮大鋮結交,卻很有民族氣節,南明亡后他隨唐王退守福州,拜為兵部侍郎,清軍攻破福州后將其俘虜,勸其投降,不從,被殺。但在戲中,楊文驄卻在南京淪陷前夕偷偷溜回他的故鄉去了。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中曾寫道:“自《桃花扇》傳奇盛行以來,楊龍友遂為世人所鄙視……戲劇流行,是非顛倒,亟應加以糾正也。”
而劇中男女主角侯方域和李香君,其事跡更是虛虛實實,糾結莫辨。根據比較可靠的記載,侯方域少年時隨其父戶部尚書侯恂居北京,即被公卿目為漢之張安世與唐之李德裕。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侯方域22歲,從故鄉商丘赴南京參加鄉試。作為商丘雪苑文社的重要人物,他此前一直跟南方的復社、幾社成員遙相呼應,且其文采風流,冠于儕輩,復社的領袖張溥、幾社的領袖陳子龍均很推重他,因此金陵名士爭相與之結交。后來與侯方域并稱“明末四公子”的冒辟疆、方以智、陳貞慧亦當與其過從甚密。這些少年名士在一起,有時登山臨水,俯仰今古;有時則遨游北里,流連歌舞。侯方域少年時即受其父熏陶,雅嗜聲樂,精通音律。此次到金陵,其父正被誣系獄,但他仍然豪興不減,每會宴必召伎侑酒,以致他的朋友、復社成員黃宗羲有些看不過去,說:“朝宗之尊人尚在獄中,而放誕如此,吾輩不言,是損友也。”
但或許正因有此“雅嗜”,所以當張溥偶然告訴侯方域,金陵有李姓女伎能歌《玉茗堂詞》時,他便欣然往會,得以跟香君結識。根據侯方域后來的追憶,他初會香君,有贈詩之舉,香君則以歌相酬。在侯方域對二人交往的全部描述中,那把定情的宮扇從未被提及。或許這一重要道具完全出自孔尚任的美妙想象,雖然孔氏曾刻意表明香君面血濺扇、楊龍友隨機點染為桃花一事乃輾轉聞之于楊的書童,但還是令人將信將疑。當代有學者認為這把宮扇經侯方域女婿家族(侯女嫁陳貞慧子)代代相傳,至今尚在人世,恐怕也只是一種猜測了。
從當時人的描述來看,曾跟柳如是、董小宛等人并稱“秦淮八艷”的李香君肌理如玉、諧謔無雙,“俠而慧,略知書,能別士大夫賢否”。侯方域跟她相處時日雖短,卻頗服其俠義與識見。當時,魏黨余緒阮大鋮寓居金陵,遭復社、幾社文人口誅筆伐,難以存身,遂擬先籠絡侯方域,以與南京名士和解。但其心機為香君識破,遂諷之以高義,侯乃與阮絕交。待到侯方域落第歸里,香君在桃葉渡歌《琵琶詞》送行,并言蔡邕“嘗昵董卓”、“學不補行”,語含微義。侯方域去后,阮大鋮、馬士英的黨羽,淮陽巡撫田仰,欲以三百金強聘香君為妾,被其拒絕。田仰以為乃侯方域從中作梗,便寫信加以責問,遭侯譏嘲。
關于侯、李之交往,與二人同時代的那些傳記作者基本絕口不提,有的則以一種為尊者諱的口吻說:“公子雖豪舉,然心不忘家國之故”,“詡詡自負經濟,頗思自見其才”。據稱有一次,侯恂統兵赴汴,欲解李自成之圍,方域獻策,未被接納,反被遣歸吳,途中為叛將劉超所劫持,方域勸劉超勤王贖罪;不久,左良玉擬移師東下,南京震動,他飛書予以勸阻;還有就是北京陷落以后,清兵南下,他先后進入史可法和高杰軍中效力,雖多所建言,但均不被聽取。等到南明覆滅,他陪伴老父歸返故園。一種說法認為:李香君此時也隨侯方域同返商丘,隱姓埋名,居于侯府之西園。但后來身份暴露,被侯恂逐出家門,生下一子后,抑郁而死。至今商丘侯府遺址近旁尚有香君墓。這一說法或許也是出自當地故老的口耳相傳,難以深信。
侯方域在商丘鄉居數年,重建雪苑社,每日與社中友人痛飲悲歌,以抒其牢愁。到順治八年(1651),侯方域出應河南鄉試,中副榜。根據侯方域年譜的記載,這是因為當權者看到侯氏父子不與清廷合作,欲加懲治,侯被逼無奈,才去應試。對于此事后人頗多譏議,比如梁啟超在《桃花扇》注中即認為侯應鄉試,“晚節甚無聊矣”。而史學家陳寅恪則支持年譜的說法,認為侯方域乃是欲保全其父才勉強應試,因在當時年輕士子若不應科舉,又不逃于方外(指出家),則為抗拒新政權之表示,必難免于罪責。不過即使如此,跟他那些在明亡后或出家(如方以智)、或隱居(如陳貞慧、冒辟疆)的朋友相比,侯方域終究難說是“大節凜然”或“守志不屈”。
既如此,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最終安排侯、李二人于明亡后重逢于山寺,遭法師棒喝而斬斷情絲,棲蹤煙霞,顯然與事實大相乖違。這樣一種處理方式多少有些令人困惑:孔氏選擇了一個侯方域(不是冒辟疆,不是陳貞慧,也不是錢謙益),又要煞費苦心地為其設計一個出家為道的結局。或許,孔尚任對其入清后的處境也抱有一分同情和寬容?或許是因為那把傳說中的桃花扇,從一開始就控制了孔氏的基本思路?不管怎樣,他借助那一段纏綿的故事,十分恰當地表達出了他對于歷史興亡的沉痛感受,大概這就是“今日戲如真”一語的含義。
當年那位治學極為嚴謹的陳寅恪先生,有感于那一段歷史與這一本戲劇(及其不同表演底本)之間的諸多歧異,曾寫下過這樣的詩句:“興亡舊事又重陳,北里南朝恨未申。桂苑舊傳天上曲,桃花新寫扇頭春。是非誰定千秋史,哀樂終傷百歲身。鐵鎖長江東注水,年年流淚送香塵。”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人民網 2006-03-14 作者: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