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時而看著講笑話的同學,時而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時而也講一個笑話逗樂,大家不時爆發出陣陣笑聲。和同學們在一起的張貴,絲毫沒有失落與苦悶的表情。
記者與張貴交流后得知,其實他也曾經自我封閉、情緒低落、不善言語。他從自卑到樂觀,再到積極面對人生,都與同學們的關愛和幫助密不可分。
回顧初中三年時光,張貴的記憶中都是同學張朵朵和崔其超對他的幫助與鼓勵。因為在這三年時間里,從家到學校有好幾公里的路程,每次都是他們用一根繩子拴在張貴的輪椅上,用自行車把他“拉”回家的。
那時,張貴感覺除了家人,他的世界里只有這幾位“鐵哥們”。但是,從2011年9月進入商丘工學院后,他感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愛。
從第一天報到時,該院計算機科學系黨總支書記張炳祥看到張貴的特殊情況后,就立即把他安排在了下鋪,并和輔導員劉冬冬帶頭倡議,鼓勵全班同學積極幫扶張貴。
由此,一份幫扶方案誕生了:全班59位同學分成19個小組,每天由一個小組負責張貴的上課、就餐、就寢、拿書等日常活動。另外,幫扶小組還負責陪他外出逛街、談心、參與娛樂活動等。
看到同學們善意的目光和熱情的行動,內心十分堅強的張貴忍不住熱淚盈眶,但同時他也更加發憤圖強。日常生活中,洗衣、做飯、洗澡等都是他一個人做,只要是他能獨立完成的,從來不麻煩別人。為了回報、感謝同學,他有時還趁大家不注意時偷偷幫同學們洗衣服。
剛開學時,考慮到張貴的特殊情況,老師沒安排他值日,但他硬是不同意。每次輪到他們組值日,他都會提前來到教室,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從張貴入學的第一天,輔導員劉冬冬就與張貴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在劉冬冬的印象中,張貴內心非常堅強,他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其他同學。
不僅如此,由于大學里的“一團和氣”,更激發了張貴的上進心。他不但主動競選了班級的心理委員,而且在每次的主題班會上,他都會主動發言,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激勵大家面對生活要積極樂觀。
如今,同學們都以張貴為榜樣,用他們的話說,“張貴什么困難都能克服,我們又有什么可怕的”。
“一個人身體殘疾并不可怕,只要有毅力,健全人能做的事,我一樣能做到。”從小學到大學,一路“走”來,張貴的內心越發堅強,他坦言,除了父母,同學們是他最寶貴的財富,是同學們的關心和幫助給了他堅持的力量。
兩個板凳,“走”穩求學路;一輛輪椅,凝聚同學情。看著百度名片里對“板凳男孩”張貴的介紹,讓我們在敬佩他堅強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人間真情。
商丘工學院的音樂噴泉隨著節奏盡情地噴射,張貴和同學們在噴泉前快樂地嬉戲合影。在他們身后,數米高的水柱此起彼伏,一道彩虹若隱若現,仿佛一條幸福橋在等待著他們……【原標題:“板凳男孩”張貴 向幸福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