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商丘 >> 傳統文藝 >> 商丘曲藝 >> 瀏覽商丘
精彩推薦
熱點關注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熱點排行

豫東琴書

2013/5/2 9:57:31 點擊數: 【字體:

豫東琴書
琴書表演(資料圖片)
 
    豫東琴書,本地曲種。琴書產生于豫東,有文獻記載。《音樂知識辭典》(西北師范學院高天康編,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262頁載,琴書“發源于河南、安徽一帶,已有二百余年歷史。”263頁載,山東琴書“起源于豫東、皖北一帶,……約有二百余年歷史。”寧陵縣琴書藝人張繼孔(1921年生)講:“據傳說,琴書最初發源于周朝。當時伴奏樂器較多,謂之大曲子,僅限于宮廷演唱。在以后的普及中,伴奏樂器逐漸減少,遂化為小曲子流傳到民間。”但是,琴書究竟產生于何時,卻未再發現有文字記述。夏邑縣已有六代傳人,一代何新廣(1851年生),二代何振成(1883年生),三代何思功(1909年生),四代何福功(1915年生),五代蔡永連(1933年生),六代王子亮(1954年生),說明130多年前就已有此曲種。1988年為編纂曲藝志進行藝人普查時,全地區登記藝人972人,琴書藝人為233人,占總人數的24%。就人數而言,是僅次于河南墜子的第二大曲種。特別是經過清末民國初,河南墜子的異軍突起,使許多其他曲種的藝人紛紛改唱墜子的情況下,琴書仍能站穩腳跟,并繼續發展壯大,可見其在商丘地區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豫東琴書遍布商丘地區八縣一市。民權縣王莊寨鄉張貢莊肖書太(藝名肖永良,1908年生)不僅以善唱著稱,而且練就一把好軟弓京胡,抓得一手好古箏,收徒甚多。王保聚更有“琴書王”之稱。民權縣的秦和增、李樹德,寧陵縣的張繼孔,山東省曹縣程紀良等都是他的高足。商丘市有聲音甜美、唱腔細膩的聶大桂,委婉動聽、字巧腔圓的張巧云,柘城縣有劉廣會、韓巧蓮、魏彩霞、徐長峰、葉文進,商丘縣有張風華、劉學武,虞城縣有孫廣燦、張玉蘭、張春華,永城縣有萬新太、蘇登海、劉春芹等。他們都有自己的演唱特色,受到一方群眾的稱贊和尊重。
   
    由于所處地域的不同,豫東琴書的唱腔也在不斷變化。僅以商丘縣為例,縣東北雙八鄉等地的琴書,因與山東接壤,山東琴書味濃;縣西北李莊鄉等地的琴書,卻有河南墜子味;縣東南宋集鄉等地的琴書,頗有豫劇味;縣西南毛堌堆鄉等地的琴書,又與柘城縣琴書相似。    

    豫東琴書演唱時,二至三五人不等,以敲擊揚琴者為主,既演唱又指揮伴奏,有演唱兼伴奏的,也有只做伴奏不唱的。伴奏樂器有揚琴、軟弓京胡、三弦、二胡、墜胡、檀板等。但并非一成不變,可隨時增減。演唱形式原為坐唱,基本無表演動作。據許多老藝人介紹,過去唱琴書要求吐字清楚,舉止端莊,正襟端坐,目不斜視。即是富貴人家的“客廳戲”,不得看到三尺以外夫人、小姐們的臉。一般為大戶人家的喜慶、祝壽時的助興演唱。后發展為站唱帶表演。建國后,登上大舞臺,越來越注重表演。小段以唱為主,帶少許對話夾白;大書有說有唱。其音樂結構原為聯曲體,逐漸變化為聯曲板腔的結合體。原有七十二曲牌之說,后在實際演唱中,因不少曲牌格律嚴謹,藝人難以填詞,演唱不便,遂被棄之不用。常用的主要曲牌有[鳳陽歌)、[上河調]、[下河調]、[垛子板]、[打棗桿]、[銀鈕絲]、[疊斷橋]、[漢口垛]、[梅花落]、[娃娃腔]、[哭迷子]、[滿江紅]、[剪花落]、[太平年]、[鮮花調]、[湖光調]、[仙鶴調]、[二板]等。主要傳統曲(書)目有《韓湘子拜壽》、《打蠻船》、《孫臏拜壽》、《打連科》、《王天保下蘇州》、《梁祝姻緣》、《八美圖》、《薛禮還家》、《雷公子投親》、《草船借箭》、《回龍傳》、《白蛇傳》等。主要現代曲(書)目有《烈火金剛》、《淮海游擊隊》、《上海風云》、《南京風暴》、《五個雞蛋》、《三難新嫂》、《焦裕祿》、《王杰探家》、《紅色交通線》等。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下一條:清音上一條:東路墜子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