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化蝶”沐春風 “木蘭故里”展新姿
——寫在第六屆木蘭文化節暨虞城主導產業發展對接會開幕之際
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從公元前21世紀起,在這里,字圣倉頡“山川指掌,自創文字”,造酒鼻祖杜康“空桑郁積,發酵釀酒”,一代賢相伊尹“烹飪先師,研發湯藥,挾尹安民”,巾幗英雄花木蘭代父從軍,虞城歷史文化悠久而厚重。
這是一片火熱的土地。產業集聚區內,這邊以“喬治白”服飾為代表的紡織服裝、以鋼卷尺為代表的五金量具企業等機聲隆隆,產銷兩旺,那邊,又有15個億元以上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的如火如荼。
這是一片嶄新的土地。在廢棄坑洼土地上建起的森林公園、人民公園、兩河口公園,如江南水鄉般的精致和美妙,市民、游客們流連忘返,讓虞城城市建設新了、亮了、美了!
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產業集聚區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一項項關乎長遠的重大決策,讓這個曾經是傳統農業大縣虞城,正“破繭化蝶”發生著深刻的嬗變,處處充滿了生機,洋溢著活力!
開放招商,借力發展添活力
近日,黃淮四市唯一一家設在縣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保稅倉庫”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查驗場地”相繼投入運營,成為虞城縣擴大對外開放、加快招商引資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對此,商丘市委書記陶明倫評價:建設保稅倉庫,對發展外向型經濟、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個地下沒礦的傳統農業大縣,虞城要實現跨越發展,必須按照省委書記郭庚茂所說的‘通過擴大開放,把先進的經驗、方法拿過來,把項目、資金、技術、人才引進來,借橋過河、借力發展,以開放來一舉求多效’。”虞城縣委書記何振嶺深有感觸地說。
虞城縣把開放招商作為全縣經濟工作頭等大事和戰略舉措來抓,將開放招商作為破解縣域經濟發展難題的根本途徑,結合實際,完善了系列開放招商優惠政策和支持措施,健全了承接產業轉移的制度體系,先后出臺了《虞城縣關于強力推進開放招商工作的意見》、《虞城縣鼓勵外來投資優惠辦法》、《虞城縣2013年招商引資目標管理與考核獎懲辦法》、《虞城縣招商引資聯審聯批及推進辦法》、《虞城縣2013年產業招商專項行動方案》等重要文件,為開放招商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我們緊緊抓住商丘‘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市’金字招牌,轉變承接方式,創新招商理念,由單一項目承接向智慧承接、精神承接、制度承接‘三大承接’、拓展延伸,大力擴大開放招商規模。”虞城縣縣長李瑞華說,為做好招商引資工作,虞城縣大力開展規范化服務型政府建設活動,精簡審批手續,規范審批行為,政務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建立一個項目、一名縣級領導、一個責任單位、一套工作方案、一套督察機制“五個一”工作制度,推行零障礙、零折扣、零距離、零干擾、零缺位、零容忍“六個零”服務新模式。從項目簽約落地到前期準備、開工建設、建成投產、招收工人,一跟到底,長期服務,打造了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無干擾的發展環境。
同時,虞城縣從全面研究和學習發達地區招商工作經驗著手,不僅承接項目,更承接他們的招商智慧、招商理念和招商方法。制定完善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支持措施,引導企業建立技術和產品研發中心。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鋼卷尺及五金工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省級企業技術工程中心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6家。
目前,由于縣委縣政府領導率先垂范,全縣上下一心,凝神聚力,形成了招商引資熱情服務的浪潮。
河南喬治白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達告訴記者,浙江喬治白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的產業轉移地點之所以選虞城,除了這里良好的紡織、原材料、勞動力等資源優勢,還看中了當地政府優質高效的服務。在他們前期考查、項目立項、證照辦理、建設、招工等各個環節,都有專門人員為他們提供幫助,且一路綠燈,進展非常順利,減少了前期投入,縮短了建設周期。
統計顯示,今年1~10月份,虞城縣實際到位省外資金48.25億元,占商丘市定目標任務的102.65%;實際到位境外資金3502萬美元,占商丘市定目標任務的109.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億元以上大項目11個,其中5億元以上大項目2個,3億元以上大項目4個。
產業集聚,工業發展新突破
2011年,虞城縣產業集聚區在全省180個產業集聚區的綜合排位為77名,2012年上升至37名,上升40個位次。
“中國鋼卷尺城”、“河南省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河南省特色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工量具)”、“河南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示范產業集聚區”、“河南省知名品牌創建示范產業集聚區”、“河南省最具投資法制環境產業集聚區”、“河南服裝承接轉移優秀縣區”……
這些名次跳躍式上升和一系列榮譽的背后,是虞城縣產業集聚區迅猛發展的生動寫照。
虞城縣民營經濟活躍,“一把尺子量世界”的鋼卷尺,“唧唧復唧唧”的木蘭紡織,暢銷蘇魯豫皖四省的科迪食品等,都曾是他們的拳頭產品。但家庭式作坊、散兵游勇式的生產,已經難以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必須走集聚集約發展之路。
近年來,虞城縣把產業集聚區建設作為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承接產業轉移。
按照“四集一轉”要求,虞城縣瞄準全省先進,拉高發展標桿,整合優質資源,突出創新機制、強化載體、破解瓶頸、融合互動四個著力點,產業集聚區建設呈現出“規模擴張快、入駐項目多、產業層次高、承載能力強”的良好發展勢頭,產業集聚綜合效應日益顯現,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散到集的蛻變,真正走出了一條集聚發展之路。
確立三大主導產業,即在產業規劃上,以五金電子、紡織服裝和食品加工為主導產業,協調發展包裝彩印、機械制造、物流運輸等配套服務行業,同時,規劃建設以科迪食品為龍頭的食品工業園。
“三規合一”做好規劃,即產業集聚區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三規合一”,并做到與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生態環保等規劃的銜接。
完善“四大功能區”,即集聚區規劃分為四大功能區:五金電子區、紡織服裝區、倉儲物流區和綜合服務區。發展定位為把產業集聚區建設成為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集群發展、生態環境良好、吸納就業充分、人居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市新區。
為破解“資金難”,虞城縣創新機制,采用市場化運作、社會化參與、多元化投入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模式,投入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近20億元,高標準建設了產業集聚區內基礎及配套設施,建成木蘭大道、工業大道、誠信大道、漓江大道、伊尹大道、倉頡大道等13條道路98公里,形成了“七橫九縱”內通外聯路網格局。同時,產業集聚區內還建成110千伏供電站2座、日處理5萬噸污水處理廠1座、日處理150噸垃圾處理廠1座,綠化、亮化工程同步跟進,集聚區承載功能得到完善,承載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目前,虞城縣產業集聚區內基本形成了五金電子、紡織服裝和食品加工三大產業集群,以海博工具、友工工具、亞東量具為龍頭的五金電子及配套類企業發展到79家,擁有年產鋼帶10萬噸、鋼卷尺10億只、五金工具1.2億只、各類電子電器6000萬只的加工生產能力,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
虞城已建成全國最大的鋼卷尺產銷基地,擁有全國80%以上的產銷份額,2011年國家質檢總局在虞城產業集聚區內建設了“國家鋼卷尺及五金工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為虞城五金工量具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以喬治白服飾、頂森服飾、九州紡織、匯豐紡織等為龍頭的紡織服裝及配套類企業發展到36家,紡紗規模達到100萬錠、服裝及家紡加工能力達到6000萬件(套),棉花加工、紡紗、織布、印染、服裝(家紡)加工產業鏈趨于完善。
重點項目,落地生金靠服務
近日,總投資超過15億元的“中國臺灣品牌女裝生產基地工業園”項目正式落戶虞城。該項目是以上海楦霖紡織有限公司為主體,聯合多家臺商企業共同投資打造的以外貿出口為主的服裝服飾專業園區。項目建成達產后,可年產各類服裝服飾5000萬件,預計年營業收入20億元,利稅3億元,可安置5000多人就業。
項目是產業發展的靈魂。
圍繞產業集聚區兩大主導產業的產業鏈,虞城縣深入開展以商招商、以企招商、產業招商、小分隊招商,瞄準長三角、閩浙粵、環渤海灣等重點區域,加強與行業百強企業、國內百強企業、國際500強企業的聯系和溝通,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著力引進一批關聯度高、輻射力大、帶動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龍頭型、基地型大項目。喬治白等一批品牌服飾生產企業、中糧集團谷維多稻米油等項目相繼落地,翰都工具等一批國內行業百強企業紛至沓來。
在重點項目推進中,虞城縣大力實施標準戰略,建立標準化體系,培育自主品牌,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并通過“創牌、借牌、傍牌”,培育和引進了一大批國際國內和地區知名品牌。截至目前,虞城縣產業集聚區內工業產品標準覆蓋率達到95%,企業執行標準登記率達到90%,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的采標率達到65%以上,在35家重點企業中建立了企業標準化體系,20多家企業參與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起草和制定,F在的產業集聚區內,已有10家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產品研發中心,擁有各類國家專利76項和近40款國家專利技術產品。
為讓重點項目早日“落地生金”,虞城縣全面建立了項目招商、前期準備、開工建設、進度監管、竣工投產、后續服務的項目接續工作機制,通過落實“四抓四防”(即抓簽約防止空談項目,抓開工防止紙上項目,抓進度防止圍墻項目,抓監管防止空巢項目)和“五個一”(即一個項目、一名縣級領導、一個服務班子、一套推進方案、一抓到底)等措施,多方聯動,全力推進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
健全項目建設責任制。實行對產業集聚區內在建項目進行立項督察的辦法,重點項目全部明確建設時間節點,縣主要領導參與,聯合有關職能部門和項目招商單位,采用每周一小查、兩月一觀摩的辦法,對每個項目的建設進展情況進行考核打分,獎快罰慢。
據介紹,2013年,該縣啟動商丘市列重點建設項目18個,總投資62.38億元,計劃投資39.1億元,上半年實際完成投資32.08億元,占年度任務的82.1%。今年以來,縣產業集聚區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8個,總投資23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個,5至10億元項目1個,1至5億元項目10個;續建項目17個,總投資65.14億元。
城鎮化建設,科學統籌惠民生
小橋流水,亭臺游廊,波光粼粼的湖面有小船在游蕩;綠樹蔥蘢,野草豐美,水鳥在這里憩息繁衍。這不是江南,勝似江南!人民公園、木蘭公園、森林公園、兩河口公園,如展開的一幅幅畫卷,映襯在晨曦中,美不勝收!
很多人想不到,這些公園所處的地方,原來多為磚瓦窯廠、廢棄溝渠,曾經污水橫流,臭氣熏天。
楊一蘭,原是焦作礦務局的一名職工,幾年前退休到虞城定居。11月3日,她感慨地說:“這兩年虞城的城鎮面貌變化真是太大了!前些年剛到虞城時,一早一晚外出散步,馬路上灰塵飛揚,心里好似堵著一塊石頭。想不到,虞城很快建成開放了四座公園,現在的居住環境一點也不比大城市差!”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擴大內需、提高綜合承載力的需要,也是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的綜合性舉措,必須堅持科學規劃,產業為基,就業為本,有序轉移,惠及民生。”何振嶺告訴記者,虞城縣把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全局性關鍵舉措來抓,圍繞商丘市“一核兩翼組團發展,四位一體統籌推進”的發展戰略,搶抓“商虞一體化”建設機遇,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全力建設宜居城市,著力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提高城市親和力、凝聚力和可持續發展力。
虞城縣堅持科學規劃,聘請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完成了縣城總體規劃修編、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縣城新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包括人民公園、森林公園等縣城中心區專項規劃編制工作。他們把城市建設特別是公園建設與居民的需求對接,突出“水系”、“綠色”和“文化休閑”三元素,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建設原則,依托周商永運河、響河、十字河,沿河布點,打造綠色生態長廊,相繼建成了人民公園、森林公園、兩河口公園,打造出居民滿意的宜居城市。
城鎮化建設管理工作上,他們遵循“突出重點,抓好試點,示范帶動,梯次發展”的城鎮化建設指導方針,加大了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力度。
通過城鄉規劃的嚴格實施,虞城縣出現了一批“特色各異、規模適宜、景觀秀麗、經濟騰飛”的小城鎮。其中,界溝鎮界溝村成為生態宜居型的代表,稍崗鄉佟莊村成為市場開發型的代表,稍崗鄉南莊村成為產業帶動型的代表,利民鎮三里井村成為綜合整治型的代表。它們各具特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和樣板,實現了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水平互促共贏。
縣長李瑞華介紹,去年以來,虞城完成特色商業區、現代風情一條街等規劃設計,兩河口公園、人民公園、森林公園建成開放;人民路中段東側、淮河路東側、響河兩岸、馬牧大市場、老木蘭市場5個舊城改造工程有序推進。全縣城鎮固定投資達109億元,縣城建成區面積達25平方公里,鄉鎮建成區面積達86平方公里,城鎮人口43.7萬,城鎮化率達38.6%。
在城鎮化建設快速推進的同時,虞城產業集聚區發展亦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成為虞城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大亮點。
統計顯示,近年來,該縣產業集聚區各項經濟指標出現較快增長勢頭。“三上企業”由原來的57家增加到80家。今年前三季度,“三上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05億元,同比增長72.9%;完成利潤總額3.2億元,同比增長103.6%;完成稅收2.9億元,同比增長90.9%。6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91.5億元,同比增長58.7%。
11月8日,第六屆木蘭文化節暨虞城主導產業發展對接會將在“木蘭故里”虞城木蘭文化廣場舉行。這是虞城進一步擴大開放,發揮木蘭節文化品牌的帶動作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
如今,美麗而充滿活力的虞城,正如破繭而出的蝴蝶,翩翩飛舞,在春風里,在青草上,在藍天下。(原標題:第六屆木蘭文化節暨虞城主導產業發展對接會將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