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峰
核心提示|昨日,本報報道了演員賈玲在上海東方衛視《歡樂喜劇人》中惡搞花木蘭惹爭議一事,引起各方關注。連日來,該事件經過網絡發酵,成為人們深度熱議的話題。昨日,節目出品方在接受大河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惡搞花木蘭”的說法并不妥當,認為觀眾“應該完整地看待一件事情”。截至昨晚記者發稿時,上海東方衛視官方和賈玲依然未對此事作出回應。
【回應】“是合理范圍之內的再創作”
昨日,記者聯系上東方衛視宣傳統籌尹女士,針對此事,對方解釋《歡樂喜劇人》的制作方和出品方屬于歡樂嘉娛公司,“平時宣傳口徑也在歡樂嘉娛公司,我們播出平臺只是配合做一些輔助性工作,不能給出官方回應。”尹女士認為,賈玲的小品是對民間人物合理范圍內的再創作,“觀眾看到小品也不會認為‘花木蘭’就是這樣的形象,它的本質是喜劇。”
隨后,記者聯系上歡樂嘉娛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惡搞花木蘭”的說法并不妥當,“我還是建議觀眾應該看完這個小品”,該負責人說,“‘吃虧是福’是這個小品的主題,特別是結尾花木蘭接到任務出奇兵打退敵人那一段。賈玲為了這段戲也練了很久,就是想表現出‘花木蘭’英姿颯爽的形象,這與前面相比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這也是我們制作節目的初衷。”不過她也承認一旦英雄形象受到傷害,英雄故里的群眾心情自然就會不舒服,這是很正常的,“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我們應該完整地看待一件事情。”
記者繼續撥打賈玲經紀人張女士電話,但對方并未接聽,也未就記者發去的短信給予回復。
【熱議】在文化人看來——惡搞要把握好度,惡搞不等于惡俗
在當下,惡搞盛行的網絡時代應如何把握傳統文化精髓實際上比“賈玲道歉”更能激發人們的討論欲望。昨日,記者走訪了省內文化界人士,歷史、民俗專家,以及電視綜藝節目研究者,聽一聽他們的看法——
省作協名譽主席、著名作家張宇:當前的綜藝節目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解構,這從商業角度來看是無可厚非的。“但惡搞應該有個度,這個度是衡量娛樂化節目的標桿。”張宇說,“是惡搞還是糟蹋,電視制作者要把握好這個度,如果毀滅了我們的精神記憶,一切恐怕不復存在。對自然和歷史的敬畏是民族存在的根本,一旦這種文化傳承基因消失了,整個民族尊嚴就會被連根拔起。”
河南省文學院院長何弘:
“搞笑低俗的惡搞我們要堅決抵制。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價值,我們也應該維護我們的民族權益。善意的惡搞我們能理解并接受,但惡俗的東西我們一定要抵制。”
在專業者看來——不要就事論事,要以理說理
資深電視人“湘人李”認為,“花木蘭”在歷史上是一個勵志、正面,符合中國文化傳統孝道的英雄形象,一旦被惡搞,家鄉人受不了是很正常的,“所以藝術界尤其是以搞笑為主導的演員,在調侃和編排歷史人物時一定要慎重,不能抹殺和肆意調侃。”
河南大學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民俗學博士彭恒禮認為,整個事件應分三部分分析,首先是在爭論之前,大家應該有個共識,“到底節目的主角是誰?是賈玲還是花木蘭?從小品來看,毫無疑問觀眾看的是賈玲,因為主持人在節目開始前就亮明了‘下一個出場的是賈玲’,我想哪個觀眾也不會認為這個形象就是真正的‘花木蘭’。觀眾看節目圖的就是娛樂,不是把它當歷史正劇來看。從廣義來講,任何藝術形式都是經過再加工的,如果嚴格去把握歷史真相的話,這樣就束縛了藝術的創造力。”
從史學的專業角度來講,彭恒禮說,目前“‘花木蘭’這個人物是不是真實存在”本身就是個謎。彭恒禮傾向于“花木蘭是一個流傳于民間的藝術形象”的說法。
相對于“賈玲是不是惡搞”“賈玲是否應該道歉”等爭議,彭恒禮認為更重要的是當前電視節目的格調問題,他坦言小品中有一個“賈玲看到兩位壯男流鼻血”的情節,“節目組是否考慮到觀眾的年齡階段,成年人看了會一笑了之,但是否會對兒童產生影響?這不是賈玲的錯,是國內電視節目播出體制的問題,實質上是影視節目分級制尚未成熟的問題。”
【進展】
北京律師愿無償為木蘭故里提供法律援助
□記者陳海峰實習生劉夢珂
本報商丘訊賈玲惡搞花木蘭,木蘭故里人民發出公開信,要求東方衛視節目組和賈玲道歉。昨日上午,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韓英偉表示,如果賈玲及欄目組一直不回應,愿為木蘭故里人民無償提供法律援助。
韓英偉說,花木蘭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如此惡搞對全國人民造成了一種精神傷害。東方衛視《歡樂喜劇人》欄目組及賈玲應向木蘭家鄉人民、全國人民道歉。“如果節目組及賈玲不給予回應,我愿給木蘭故里提供免費法律幫助,起訴節目組及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