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派藝術有必要重新回歸崔蘭田的風格嗎?
2013/4/17 16:47:4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崔派藝術的形成離不開崔蘭田大師多年舞臺經驗積累下來的多部經典劇目,其中包括古裝戲、現代戲;青衣、老旦和閨門旦;悲劇還有喜劇等不同劇情性格的各色人物。
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來,包括張寶英、郭惠蘭、崔小田和張曉霞等崔派入室弟子,以及眾多學生在內,有關人士的不斷努力,使得崔派得以延續。
令人喜憂參半的是,目前崔派傳人尤其是新一代,在傳承崔派藝術上,現狀不容樂觀。
感覺,這些新人距離崔派藝術相去甚遠,在舞臺上無法表演出崔派應有的特色。
原因自然有多方面:年輕人聽崔大師的戲太少,這恐怕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包括張寶英和郭惠蘭在內這些資深傳人,均是經過崔大師多年栽培、在大師身邊耳濡目染,才能有她們后來的成就。不難看出,青年演員若想在崔派藝術上取得登堂入室,首要的任務是多看多聽崔大師本人的錄像和錄音。如果有機會,多向張寶英和郭惠蘭等資深弟子請教學習,亦是必須。
這里有一個問題有必要加以探討,即:流派傳承中的像與不像的問題。這個問題恐怕是崔派藝術傳承中的熱點話題。崔大師曾引用齊白石先生的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以此理念來教導學生,傳為美談。
對此問題,我想斗膽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第一、藝術不可復制。我想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有共識。因為每個演員的嗓音條件和扮相以及對人物的理解等都存在差異,故而原封不動模仿老師的藝術,是不可能的。
第二、流派的創立和發展有賴于藝術特色的保持。流派的形成是戲曲藝術的一大特色,流派的特色是基于流派創始人在演唱技巧和表演功力等方面的獨樹一幟,代表性劇目是流派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特色,流派得以傳承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傳人能將前輩的特色延續下去。
第三、在像與不像之間徘徊。與像或者不像類似的提法,還有:死學與活學或者模仿與創新等等。我們贊賞創新,也不要低估模仿。不管是死學還是活學,歸根到底還是要學。前面已提到,復制或完全像不可能,但一點也不像又何談藝術的傳承?簡而言之,個人以為:流派的傳承在像與不像之間要掌握一個度,那就是保持流派代表人物的精髓。至于崔派的精髓是什么?我想這個問題有待專家進一步研討,包括崔蘭田大師演唱的吐字用氣等技巧無疑應涵蓋其中。這些精髓不是死的東西,它是可以活學活用的,這就需要傳人結合自身條件更重要的是對人物的理解在演出實踐中加以運用。
當今崔派藝術的傳承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整體距離崔蘭田大師的藝術風格有點遠。由此,重新補課是當務之急。
在此我也要激動一下:崔派弟子和學生,以及大師家人,眾人努力起來,放下一切包袱,避開名利浮云。在崔派藝術的傳承上再多盡一把力。如果崔派藝術沒有傳承好,你們又怎能對得起大師的九泉之心?如果崔派藝術失傳了,你們又怎能推卸責任? 大師以先進的理念教育自己的學生,寄希望你們能成為出色的演員甚至超越她本人為豫劇增添新的流派,你們能不能盡可能“忘我”的讓自己的學生多多研習先師的珍貴錄音,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加以精心傳授,多為崔派留下幾個合格的接班人?
最后,我也要呼吁:崔派戲迷,真正喜歡崔派藝術的話,應該更多的聆聽鑒賞崔派藝術。多積聚正能量,少挑起一些無聊的紛爭。崔派戲迷也有重溫崔蘭田大師留下的經典,對于傳人,當然可以在仔細品味基礎上研究哪里好或哪里有不足。這都是一個理性的戲迷所應該做的。
以上是個人一點愚見,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同時謹以此文表達對崔蘭田大師逝世十周年的緬懷之情。【原標題:崔派藝術有必要重新回歸崔蘭田的風格】嗎?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戲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