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門,即可看到兩尊人物塑像,東邊為謀士張良,西邊為武將廖化,此處還有幾塊石碑,分別為康熙、乾隆年間所立。
穿過鐘鼓樓,便到了儀門。灞陵橋景區服務科主管溫靜介紹說,儀門有三個入口,分別是中雉門、右文經門、左武緯門。中雉門只有皇帝才可以進出,右文經門為文官出入處,左武緯門為武官出入處。儀門內左右兩側有東西配殿,再往后便是拜殿和大殿,拜殿和大殿連為一體,是關帝廟中軸線上的最大建筑,古人祭拜關羽即在此處。在大殿,供奉有關公、曹操和甘、糜兩位夫人的塑像,展示的是關羽挑袍的場景。大殿之后,還有春秋閣,春秋閣配有東西廂房,穿過春秋閣,即來到碑廊,里邊有歷代有關許昌的碑刻,這里是整個關帝廟的最后部分。
三國故事無處不在
在關帝廟內,三國故事無處不在,比如春秋閣內關羽在“夜讀春秋”。溫靜介紹說,公元200年,關羽被困,由于牽掛著兩位皇嫂即甘、糜兩位夫人的安全,所以他答應曹操暫來許昌,但提出了三個條件,即降漢不降曹,善待兩位皇嫂,得知劉備消息后即離開許昌。深夜,關羽拿出隨身所帶的《春秋》開始苦讀,“夜讀春秋”的典故便由此而來。
在許昌,雖然曹操對關羽又送金銀又封高官,但關羽仍然思念大哥劉備,幾次欲面見曹操辭行但都遭拒絕,他便把曹操所贈的金銀封存起來,又把官印掛起來,然后帶著兩位皇嫂離開。曹操得知消息后即追上關羽,在灞陵橋頭為其送行,并為其送上戰袍,但關羽擔心其中有詐,便用大刀把戰袍挑了過去,“灞陵挑袍”即源于此,關帝廟的大殿內再現了“灞陵挑袍”的場景。
走進大殿,便看到東西兩側的墻壁上都繪有壁畫。西邊的一幅壁畫描繪了關公青龍偃月刀的打造過程,相傳此刀是由青龍吐出的唾液淬火鍛造而成的,所以威力無比。東邊的壁畫描繪了關羽得到青龍寶劍的過程:關羽小時候上學的學堂經常丟油,后來他逮住了偷油的青龍,掰下了兩只龍角,這兩只龍角就變成了兩把青龍寶劍。除了這些壁畫外,關帝廟圍墻的內壁上也有很多壁畫,這些壁畫都在向世人講述著關羽的故事。
關帝廟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不少專家認為,許昌關帝廟的古建筑群布局嚴謹、構筑完整、雕飾精美,展現了中華民族建筑藝術的成就,具有較高的史存價值、研究價值、觀賞價值,是全國與關公真跡有關的八大關帝廟之一。許昌關帝廟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至今仍保存有三進院、九殿一閣等清代建筑,主要建筑有青石橋、山門、儀門、鐘樓、鼓樓、東西配殿、拜殿、大殿、東西廂房、春秋閣等,是河南省目前保存完整、典雅的古建筑群之一。
除保存完整外,許昌關帝廟還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尤其是形成了“天下關廟皆貶曹,許昌關廟獨奉曹”的獨特文化現象,“許昌人對曹操作出了客觀的評價,在這里,曹操不再是戲曲中的白臉奸臣,而是一個信守諾言、惜才、大度的政治家。在一個大殿內同時供奉關羽和曹操的塑像,在其他地區是沒有的。”灞陵橋文物管理處副主任鄭聯慧說。
有關人員介紹說,許昌關帝廟現有明、清、民國石碑60余座,為研究三國文化的歷史淵源、民風民俗提供了重要史料。特別是其中的“移集呈稿碑”揭示了關帝廟與集市貿易的關系。碑文記載古時當地曾兩處設集,但“買賣不成”、“生意日漸淡薄”、“誠恐久而廢弛”,而許昌關帝廟重修之后,則“鳥革翚飛,金碧煥然,河中商客之船亦接續而至”,貿易市場開始繁榮,關帝廟周圍即成為商業中心。由此可見,關公對商業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今一些商家在店內供奉關公像的做法便可以理解了。作者:楊曉燕【原標題:關帝廟:記錄三國歷史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