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1月1日起正式施行,2月份是集中宣傳月。記者從市文化部門了解到,全市目前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6項。
在今年我市舉辦的第四屆民間藝術大賽上,銅器舞、弓子鑼舞、蓮花燈舞、肘閣等省、市級“非遺”同臺亮相,贏得陣陣喝彩。許昌縣艾莊回族鄉魯灣村表演的銅器舞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2月15日,記者對這支連續在四屆許昌市民間藝術大賽上奪得一等獎的代表隊進行了專訪。
2006年,許昌縣艾莊銅器舞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它的名氣在全省響當當:2001年9月,在河南省首屆民間藝術節上,一舉獲得鼓舞類金獎;2005年10月,在河南省第二屆民間藝術節上,再次獲得最高獎項——金鼎獎;2007年12月,在河南省少數民族文化展上,獲得表演類一等獎。艾莊銅器舞逐漸成為魯灣村的一張“文化名片”。它的魅力何在,為什么能贏得社會如此厚愛?
傳說:銅器舞是拜神求雨的祭祀舞蹈
相傳,銅器舞是拜神求雨的祭祀舞蹈,后來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藝術。銅器舞領隊徐晶晶介紹,清朝時,當地十年九旱,為祈求老天“開恩”降雨,便有了舉辦求雨儀式的銅器社。求雨時,銅器社先找一名偷水者,多是村里憨傻之人。偷水時,那人要反穿羊皮襖,跑到村外水塘灌一瓶水。銅器社的人敲鑼打鼓在后面裝腔作勢追趕。銅器越打越快,聲音越喊越大,一直追到那人將水偷回家,然后將一瓶水灑到地上,再焚香、燒紙求神。至此,求雨活動結束。這就是銅器舞的雛形。
表演:粗獷奔放,彰顯古樸神秘的力量
在第四屆民間藝術大賽上,60名表演者身著紅、黃、藍三色服裝,臉上畫著油彩,有的打鼓,有的敲鑼,有的繞場奔跑,有的原地蹦跳,高潮時拋槌、舉鑼、飛镲,邊打邊舞,表演粗獷奔放。艾莊銅器舞傳承人之一、68歲的王保和向記者說,艾莊銅器舞之所以珍貴,還因為它沒有成文的曲譜,百年傳承全靠祖祖輩輩的口傳心授。
艾莊銅器舞有3段固定的曲譜,分別是《洛陽掛》、《護心鏡》和《黑虎下山》。《洛陽掛》聲如洪鐘,清脆、響亮;《護心鏡》漸入高潮;《黑虎下山》聲勢更大,曲譜口口相傳。
傳承:與時俱進,在保留傳統精髓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艾莊銅器舞表演場面宏大,每組表演人數一般不少于50人,最少需要鐃8個、鈸8個、挑子鑼8個、擂子鼓4個,另有鞭鼓、肘子鼓、弓子鑼等。演員以鞭鼓為中心組成方陣,由旗手統一指揮。
王保和告訴記者,銅器舞作為一種封建祭祀文化的產物,經歷了時代的風雨之后,在表演形式和功能上有了質的飛躍。過去,銅器舞的表演者都是男性,樂器主要由鐃、大鈸、大鑼、鼓等比較沉的銅器構成,舞蹈動作多以農家挑水、鋤地等民間生活素材為主,彰顯了陽剛、質樸的風格。
經第五代傳人王青木的改進,銅器舞的表演開始有婦女、兒童加入,并增加弓子鑼、油梆、小鈸等小型樂器,又為女性設計編排了柔美、活潑、靈巧的舞蹈動作,舞步更加靈動。銅器舞變得剛柔并濟,成為一種系統、完善的舞蹈形式,也是村民平日自娛自樂、慶祝豐收的一種活動。
王保和跳銅器舞已有20年,逢年過節打打銅器是全村老少都喜愛的活動。他說:“這能鍛煉身體,比扎堆喝酒、打牌強。”艾莊銅器舞的名聲越來越大。“鄉里、村里都大力支持,每年都會下撥專用資金,用于添置服裝、器材。我們沒了后顧之憂,排演的精神頭兒更足了!”
艾莊銅器舞是散落民間的一枚寶石,經過百年的傳承和嬗變,依然伴著飛揚的塵土發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