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許昌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許昌

杜寨書會:一個踐諾兩千年的約定

2014/12/22 9:17:55 點擊數: 【字體:

杜寨書會:一個踐諾兩千年的約定
盡管天氣寒冷,但人們對書會依然保持著高昂的熱情
 

    在正月中,上有初一,下有十五,這個日子“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按說是個普通的日子。然而,對于許昌縣蘇橋鎮杜寨村來說,這一天卻是不同尋常的一天,更是一年中最熱鬧的一天。當天,一年一度的杜寨書會開鑼。

  仿佛在踐諾一個約定。兩千年來,這個約定從來沒有變過,無論風吹雨打。每到這一天,通往杜寨村的道路上,就會出現許多負鼓攜琴的身影,他們是前來說書亮藝的民間藝人。 

  沒有人下帖邀請,也沒有相互約定,更沒有人車接車送。但這一天,藝人們踏著古人的足跡、操著不同的口音方言,一路風塵,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杜寨。

  杜寨村,位于許昌縣蘇橋鎮,距離許昌市區約20公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落。然而,正是這個小村落,不僅因一場書會名揚四方,而且也讓當地百姓因此殷實起來。

  簡板鏗鏘響,墜胡聲聲醉。人們在享受民間精湛曲藝的同時,書會還給杜寨村帶來了一份意外的厚禮。

  這份厚禮,就是富了一方百姓。

  一個皇帝成就一個書會

  據考證,杜寨書會興起于公元10年左右,比寶豐縣馬街書會和山東惠民縣胡集書會早1000多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書會。2009年,杜寨書會被定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用看場地旁邊張貼的書會簡介,在杜寨村,只要找個上年紀的人,他們都能對書會的來歷說出個一二三來。

  據當地民間傳說,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后,聽信讒言,下令剿殺前漢王室的劉姓男丁。寓居南陽的劉秀,也在剿殺之列。

  話說這天,王莽追殺劉秀到了杜寨村頭,眼看就要追上。危急時刻,一個身穿長袍、負鼓攜琴的人,帶著劉秀躲進村邊的蘆葦蕩,逃過了一場劫難。

  當上光武大帝后,劉秀派官員到杜寨村去尋找自己的救命恩人,但村里并無此人。根據官員的描述,村民說那人是個四處漂泊的說書藝人。

  為找到恩人,劉秀想了個妙計,下令讓全國各地的說書藝人,于正月十三到杜寨村切磋技藝。然而,這位施恩不圖回報的藝人并沒有露面。為了表達對恩人的感謝,劉秀出資給當地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封他為會首,讓他召集天下的說書藝人,于每年的正月十三到此集會,其間的衣食住行等費用,均由會首承擔。

  朝代更迭,世事變遷,但杜寨書會一脈相傳,延續至今。

  千年書會華麗涅槃

  說書,是一種廣泛流傳的民間藝術。表演河南墜子、大鼓書、三弦書、蓮花落、評書、道情、琴書等,都可稱為說書。有的只說不唱,有的邊說邊唱,樂器簡單,一副簡板、一把墜胡,不用道具,一人也能唱一臺戲,但三兩人搭班表演的居多。

  “一日可看千臺戲,三天可讀萬卷書”,這是對昔日書會盛況的一個很好注解。然而,這樣的輝煌在杜寨早已難覓蹤跡。青黃不接的藝人,見證著書會蹣跚的步履,讓人禁不住發出“書會還能延續多久”的慨嘆。

  在書會日漸式微的今天,記者仍試圖從漸趨稀落的簡板聲中,觸摸一下杜寨千年書會的脈搏,感受千年書會的生機。

  令人驚異的是,杜寨書會的生命力,竟然不在說書的會場,而在會場外的商場、集市。

  杜寨書會,這個延續兩千年的文化傳承,通過經濟這條脈絡,實現了自己華麗的涅槃和完美的延續。

  小村店鋪鱗次櫛比

  2014年2月12日,農歷正月十三,通往杜寨村的道路兩側,小商小販早已擺起貨攤,剃頭的、賣糖人的、賣衣服的、賣花草的等,都來趕場子,叫賣聲此起彼伏。滿眼望去,大街上密密匝匝,好似一幅“清明上河圖”。

  穿越這道“商品一條街”,向西拐進一個大院,便是書會的主會場,這里早已是人聲鼎沸了。 

  “俺村每逢三、七,有會(農村集市的俗稱)。”70歲的村民杜留臣說,農歷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以及初七、十七、二十七有會,一個月村里共有6次會。

  “從我記事的時候,村里就有會。”杜留臣回憶,原來村里是“逢三”有會,后來會大,來趕會的人多,一個月3次會,已經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村里和附近的村民紛紛要求增加會的次數,于是就將“逢七”的日子,也定為會。

  杜留臣是個老戲迷,自小就喜歡說書唱戲。如今,他和村委會的5名成員,組成了杜寨書會“組委會”,在書會開始的前幾天,他就忙活開了。

  “書會和村里的會,肯定有關系呀。”杜留臣認為,書會在前,村里的集市在后,是書會成就了村里的集市。不僅如此,杜寨書會還吸引了周邊小商小販來此進行物資貿易,促進了周邊百里的集市貿易,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正是每月的6次集市,促進了杜寨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村民劉坤亭的看法,和杜留臣一致。50多歲的他表示,“這功勞要記在書會的名下。”

  “逢會時,前來擺攤設點的有數百家。”杜留臣說,集市吸引了周邊村莊的人,也來他們村開店經商。如今,村里大街上一街兩行,店鋪林立,有100多家,不僅有商店,還有飯店、理發店、手機店等等,即便是村里沒有會,平時大街上也很熱鬧。

  書會上“好貨”不愁賣

  其實,書場本身,也是一個市場,同樣有著市場的規律。

  “說書,不是沒有市場,關鍵要看唱得好不好。”杜寨村60歲的村民杜現明介紹,今年的書會,來自鄭州的河南墜子名家胡中花、胡銀花姊妹倆,當場以7場7000元的價格,被附近灣胡村寫(這里為“邀請”的意思)去。在灣胡村唱了兩天一夜后,接著又被雙李村寫走,還是7場戲。

  來自鄭州的另一棚河南墜子書,被長葛市朝陽村寫走,唱了7場。2月16日,又被寫到杜寨村二組,演唱7場。“價格貴不是問題,好的戲,群眾歡迎,就有市場。”杜現明說。

  “為鼓勵出精品,從今年的書會開始,組委會對前來參會的藝人,頒發演出表演證書。”杜留臣說,來自鄭州的胡中花、胡銀花姊妹倆和來自杞縣的何志峰,榮獲了本屆書會的特等獎,其余16家藝人,獲得了表演藝術獎證書。

  “雖說東西不多,但對說書人來說是一種榮譽,也是一大項。”杜留臣樂呵呵地說,說書的藝人有很強的榮譽感,他們無論到哪里說書時,拿出在杜寨書會獲得的榮譽證書,也算給咱杜寨揚揚名,同時對他們自己也是一種肯定。

  “明年還評獎,讓他們高興點,心情好點,來得勤些。”說到這里,杜留臣笑出了聲。

  未來書會誰來演唱?

  杜留臣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每年都參與籌備書會。杜寨書會,已經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文化元素。

  在杜留臣的印象里,說書藝人的面孔近年來變化不大,書段大抵沿襲著先前的內容,《隋唐演義》、《水滸傳》等老書段居多,幾乎沒有新段子,自編自演的段子更少。杜留臣說,這幾年有些老藝人之所以沒來,有的是因為去世了,有的則是病倒了,年輕人不愿意學說書,前來說書的大都是四五十歲的人。杜留臣擔心,這代人下去后,杜寨書會還有誰來演唱?

  “書會,憑的是有書,會唱。沒人唱了,還能叫書會嗎?”面對杜寨書會上藝人們青黃不接的局面,杜留臣顯得很憂慮。他呼吁:“政府能不能培養些新秀,藝術學校多招收些新生,搞些說書的專業培訓班,好讓說書這門藝術能接住班,能傳下去。”

  “政府還應該加大宣傳力度。”杜留臣認為,廣播、電視、報紙,應加大對說書藝術的宣傳力度,廣播電視的文藝節目中,也應該多播放些這類曲藝節目,擴大說書藝術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喜歡這門民間藝術。

  “今年不賴,政府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杜寨村民劉喜才說,本屆書會,許昌縣政府民政部門捐贈了20張桌子,160把凳子,文化部門劃撥了7000元經費。另外,對沒有寫出去的藝人,14個鄉鎮讓他們寫到各自的敬老院演出,費用由當地鄉鎮政府承擔,對前來演出的藝人來說,也是一種獎勵和補償。

  “今后,想讓書會的知名度再大點,多招幾班藝人,讓書會更多地造福子孫后代。”杜留臣展望道。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報(2014-02-2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